在大家的认知概念中,李安源首先是一位艺术史学者。
近年他的绘画实践不断发酵,让我感受到个体精神归宿与文化身份的多维度显现。画面中充满象征性及表现意识的交织,构成了对历史和现实关系的复杂隐喻。
安源的绘画拒绝了肤浅的漂亮,用颜料和笔触记录着人与世界碰撞的物理痕迹,气质冷逸,用色好比是在暗黑中寻找晶莹的宝石,色彩浓郁的底层却有一种内在的光辉。他笔下的社会人并非简单的再现,而是对虚伪、疏离等权力的切实批判。他一直关注感知的真实和存在的质感,试图在画布上捕捉那种瞬间的、充满活力的视觉体验,表达了他与客观世界不断博弈的痕迹。浓郁的色层之下即是充满力量的涂抹,也是在不断覆盖的过程中逼近对象的本质。
若将卢奥的悲怆、奥尔巴赫的狂放与李安源并列观看,可以体会到艺术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共同追问着关于存在、精神和历史的终极问题。
安源曾经看了杜小同的作品后有感而发,说他是一位具有艺术史观的艺术家,就这一点而言似乎也是在说他自己。
(文/杨大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美术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2025.9.22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