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艺术里的童真—​—雕塑《阿宝》创作随笔

        作者:刘家宜2025-09-22 08:51: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阿宝(雕塑) 2025年 刘家宜

          儿童题材的美术创作,是人类对生命原初状态温柔的凝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艺术家都试图通过孩童的形象捕捉最纯善的本质。

          西方艺术史上,极为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莫过于小天使。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在《西斯廷圣母》中绘制的那两个小天使,乖巧地趴在栏杆上,天真无邪地望向圣母和圣婴的方向,等待圣母将圣婴送入凡间受难的那个时刻的到来,画面典雅、沉静而神圣,令观者动容。还有布歇笔下的小天使们,无论是脸颊、四肢、小肚子还是小脚丫,都是圆滚滚的,皮肤泛着粉珍珠般的光泽,扑闪着肉嘟嘟的小翅膀,三五成群地玩耍。无论是拉斐尔还是布歇的作品,都模糊了宗教符号与凡人孩童的边界,他们笔下的小天使,带着人间孩童的温度。

          在中国本土的艺术语境里,年画娃娃则是另一种鲜活的孩童形象。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胖娃娃,是中国人心中“吉庆”的象征符号:虎头虎脑的胖娃娃,身子裹着花袄或者红肚兜,上面绣着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手里抱着鲤鱼、寿桃,或者举着莲花,嘴角含笑,眉眼弯弯。娃娃的手指和小胳膊、小腿故意画得粗短,像刚从泥地里拔出来的藕节;眼睛用浓墨点染成“瑞凤眼”,眼尾微微上挑,因黑眼珠画得很大,神情里添了许多憨态。中国传统年画里的娃娃,是人间的“小福神”。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用明亮的色彩、符号化的“吉祥密码”,表达“健康”“富足”“团圆”这些最朴素的愿望。

          我创作的雕塑《阿宝》,灵感来源于好朋友的孩子——两岁的阿宝。阿宝天生面部轮廓比较深,额头饱满,眉弓很高,两只眼睛像嵌进去的黑葡萄,鼻梁也很高,鼻头微微翘起来。脸上婴儿肥还没有褪去,肉乎乎的小脸蛋总是红扑扑的,嘴巴并不大,平时爱微微张着。头发有点“自来卷儿”,密密地贴在头皮上,两只耳垂大大的,是民间传说中的“有福之相”。看到阿宝,我就在想,这个孩子简直就是一件天然的雕塑作品,于是就用泥巴把这个形象塑造了出来。

          创作过程中,我没有强调和修饰每一个细节,而是用写意的手法,尽量还原他那种未经雕琢的自然神态,塑造出脸颊的丰润与眼神的纯真。其实真实的阿宝在不笑的时候,总会有种在“琢磨事儿”似的小大人模样。但我们提起“小大人”,其实就是在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人”的规范,而“社会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被世俗规训。所以我在塑造《阿宝》的时候,想保留一点带着孩童天真的“若有所思”,那是一种未被各种复杂的观念侵染过的,带着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那种纯粹的状态。

          孩童就像晨雾里初开的花苞,连香气都带着柔嫩。艺术家面对他们,笔下的线条都会不自觉地放软,色彩会更加明亮和温柔。因为作品中的孩童形象,就是艺术家心中“真”“美”与“善”的具象。我常常会看看《阿宝》,看着它,就能想起自己的初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