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刃刻显烽迹——汪刃锋版画作品中的悲愤与不屈

        作者:柳翔彬2025-09-22 08:50: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在血泊中战斗(版画) 20×18.8厘米 1939年 汪刃锋

          汪刃锋(1918—2010)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开启版画创作生涯,沿着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成长起来。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他以刻刀为武器,满腔热情地投入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之中,用犀利的笔法“从苦难中刻划出为全民族求生存的血路”,振奋了民族精神。因成就卓越,汪刃锋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在1991年授予“中国新兴版画贡献奖”。近日,“刃刻烽迹——安徽省美术馆藏汪刃锋版画作品展”于安徽省美术馆举办,展览通过汪刃锋80余幅作品,梳理其抗战时期的艺术创作脉络。

          汪刃锋的作品深沉凝重、真挚庄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画面中所表现出的挣扎、悲伤、愤怒、抗争等鲜活的形象,彰显出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艺,更深刻反映了民族苦难。这些创作饱含艺术家的良知和爱国情感,恰如其笔名“刃锋”之喻,直刺世间悲痛,浸透对民众的深切同情。

          展出作品中如《游击队的收获》《在血泊中战斗》《驰援》《女政治委员》等,是1938年汪刃锋在皖西大别山从事宣传并组织农民抗日工作后所创作的。战时景象给汪刃锋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批表现抗战烽火的作品展示了中国军队面对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无畏,一幅幅激烈战斗的画面,既是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是他从苦难中淬炼出来的战斗利器。

          1940年,汪刃锋离开大别山来到重庆,经陶行知推荐,在育才学校的绘画组任教。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极大,此时的汪刃锋形容自己如沙漠中见到了绿洲,更坚定了要成为一名中国版画事业辛勤耕耘的农夫。其间,他结识了丁正献、刘铁华、王琦等,他们聚在一起成为重庆版画的中坚力量,共同推进了新兴版画运动的发展。

          战时的陪都重庆,给予汪刃锋最初的印象是“和战前一样,歌舞升平,吃喝玩乐,穷富对比十分尖锐”。这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把人间的矛盾与丑恶揭露于大众面前,所以《嘉陵江上》《陪都剪影》《纤夫》等一系列充满人文关怀的画面,通过揭示贫病与疾苦,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灾难。

          汪刃锋版画作品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民的受难”系列:《逃到哪里去》《这是命运吗?》《人肉市场》《路尸》《水灾》等,画中的人物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共同构筑出了一帧帧沉重的图景:怀抱着死去婴儿、眼神因极度悲痛而空茫的父亲;饿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孩童;携老扶幼、彷徨无措的一家人……他的笔触如刀刃般利落,又深含悲悯的微颤,将个人的苦难升华成为整个民族命运的象征。汪刃锋始终“把社会的不幸和人家的痛苦看作自身经历”,并做到“一直要捏着他的雕刀和画笔,永远地为了千万个受难的人民而服务”。     

          这些抗战时期的版画作品不仅反映了从炮火烽烟中走过的苦难历程,同时也是汪刃锋具体的生命感知。他的作品不止于愤怒的呐喊,更是为民族苦难敲响的警钟,唤醒国人在沉痛中凝聚抵抗的决心。在汪刃锋看来,存亡绝续之秋,艺术从来不是粉饰现实或逃避命运的工具,而是一把寒光凛冽的刻刀,刺破虚幻,直面鲜血与眼泪,以最深切的人文关怀记录真相,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点燃不屈的民族之魂。茅盾在看完这批作品后也感慨地写道:“作者在他的木刻作品《人民的受难》中很有力地说出来。人民在受难,受过难的炼狱会把人民的战斗能力锻炼出来,会把人民要求解放的情绪煽动起来。人民现在还在受难,但人民不能永久安于受难的。”

          汪刃锋还是新兴木刻艺术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抗战前后他先后在“中国木刻研究会”“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中任职,并在“全国抗战木刻展”“川康公路线社会教育工作队”等重要活动中身体力行地为抗战胜利与木刻艺术贡献力量。

          此次展览展示了一名优秀艺术家通过作品描绘社会现实的真挚视角,特别是一批珍贵的抗战版画及版画原板展出,带领观众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以极深刻的人文关怀记录真相,以极震撼的视觉语言激发不屈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