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的研究与活化

        作者:李百灵2025-09-22 08:42: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1/5)展览现场

            (2/5)《寿光公主墓志》局部 拓片 刻石时间:唐天宝九年(750年) 韦述撰,韩择木书

            (3/5)《慧坚禅师碑》局部 拓片 刻石时间:唐元和元年(806年) 徐岱撰,孙藏器书,强琼刻

            (4/5)《冯师英墓志》局部 拓片 刻石时间:唐显庆四年(659年) 冯承素撰

            (5/5) 《王宾墓志》(盖) 拓片 刻石时间:唐开元十一年(723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9月12日至10月12日,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从石间到纸上——唐代石刻拓本书法研究与创作展”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展出。展览精选110余件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藏唐代石刻书法拓本,并特邀11位当代书法家作品,通过“贞石证史——唐代石刻书法的历史脉络”“法度气象——唐代书体的范式流变”“古韵今声——当代书法的临古与创变”三大板块,全面展现唐代书法多元共生的艺术风貌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近日,总策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对展览进行了深度解读,带领观众感受这场穿越盛唐的书法之旅。


          笔者:请您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的基本情况。

          王潇:此次展览是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对馆藏资源的“再发现”与“再激活”。我馆依托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底蕴,长期系统收藏、保护金石碑拓,涵盖周秦汉唐至民国的重要碑帖。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高峰,在楷、隶、行、篆、草各体上均有标志性成就。这些珍贵拓片长期存于库房,如何让它们“活”起来,让当代人感受唐代书法的魅力,成为我们策展的初衷。

          展览主旨可概括为传统与创新双线并行:一方面,坚持学术严谨性,梳理馆藏拓片,深挖唐代书法的艺术脉络与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追求表达的现代性,以多元展陈与互动方式打破石刻书法“高冷”印象,让其走入大众审美视野,变得可读、可感。

          展览从馆藏中精选110余件唐代石刻拓本,按楷、隶、行、篆四体分类展示,呈现唐代书法的多元面貌;同时特邀11位当代书法家作品,形成“传统+当代”的展陈脉络,构建从历史到艺术、从经典到当代转化的完整叙事。


          笔者:唐代石刻拓本书法有深厚的内涵,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和解读展品,感受唐代碑帖书法之美?

          王潇:展览层层递进:“贞石证史”侧重知识普及,梳理碑刻与拓片的历史、工艺,解读唐代“尚法”书学理论流变,帮助观众建立基础认知;“法度气象”按书体分类展示110余件拓本,以时间线为经、书体为纬,打破对唐代书法的既定印象——如唐楷不仅有法度森严之作,也有率意无名之品;唐隶既有雍容华丽,也有宗法汉魏的遒劲舒展;“古韵今声”通过并置当代临摹创作与古代拓本,直观展现唐代书法在当代的传承与转化。

          为提升观赏性与可读性,我们做了三方面设计:一是在内容解读上,每个板块配通俗文字说明,展签详细介绍拓片名称、刻石时间、尺寸、撰文书丹等信息,以及内容阐述与风格赏析,方便非专业观众理解。二是在展陈形式上,文献与当代展区墙面色彩鲜亮,藏品区采用灰色背景,衬托黑色拓片,区别鲜明且贴合年轻人观展习惯。灯光与作品高度适宜,便于观众感受石刻形制与书法魅力。还展出2套唐代墓志实物、2件书法装置、1件影音装置,提升体验感。三是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开展学术研讨、讲座、拓印体验、汉字主题活动等公共教育,并推出互动周边,让观众全方位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动手实践帮助加深对书法与拓本的理解。


          笔者:展品不仅涵盖大量陕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遗存,重点展品有哪些?针对碑帖书法类藏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做了哪些研究?

          王潇:展品兼顾“书法代表性”与“艺术多样性”。陕西本地碑志是核心,同时纳入河南、山西等地代表性遗存。

          重点展品包括楷书如初唐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薛曜《夏日游石淙山诗序》,盛唐颜真卿《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晚唐柳公权《迴元观钟楼铭》;隶书如史惟则《大智禅师碑》、韩择木《寿光公主墓志》;行书以唐太宗《晋祠铭》为引,展示李邕《李思训碑》,唐代集王羲之行书典范《集王书圣教序碑》《兴福寺残碑》;篆书如《碧落碑》《美原神泉诗碑》。这些拓片既有官刻严整,也有民间率真,展现了唐代书法在法度中求变、传承中创新的精神。

          在研究上,我们坚持“系统性、学术性、实践性”三大原则:一是系统性梳理,专人编目、建档,记录石刻年代、出土地、保存状况及拓片尺寸等,建立完整档案库;二是联合高校、文博专家开展专题研究,围绕历史背景与书法风格深入探讨;三是将研究成果融入展览与公教,通过展签、讲座、画册等方式普及知识,让学术服务于大众对书法的理解。  


          笔者:展览将唐代石刻拓本书法和当代艺术家的临摹、创作作品并置,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王潇:将唐代拓片与当代创作并置,核心是实现“三个对话”,让唐代书法的生命力延续到当下:

          一是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唐代书法并非封存的“古董”,而是能启发当代创作的经典。通过并置,观众可直观看到当代书法家如何“读懂”唐代经典——如临摹颜体时既保留浑厚大气,又融入对线条的新理解;或以唐隶为灵感创作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这种方式让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传承脉络。

          二是学习与创新的对话。我们希望引发观众思考“如何向唐人学习”——唐人既继承魏晋法度,又融会自然物象,形成“无定法,求诸象”的美学体系。这种“传承中创新”的精神对当代书法有重要意义,当代作品正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三是专业与大众的对话。古代拓片的笔法、章法对普通观众可能略显晦涩,而当代创作更贴近当下审美,可作为理解经典的桥梁。观众或先被当代行书吸引,再对比唐代行书,进而理解唐笔之精妙,降低欣赏门槛。


          笔者:近年来,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在丰富和活化馆藏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王潇:在丰富馆藏上,我们坚持聚焦本土文化,补充稀缺品类,重点收藏以陕西为核心的金石碑拓、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同时关注当代本土艺术家创作,收藏体现地域文化与传承传统的当代绘画。

          在活化馆藏上,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展览活化,2022年“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研究展”获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2023年“图像的复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研究展”、2024年“窗户的生日——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民间剪纸文献展”均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二是公教活化,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活动。如面向公众的艺术体验坊,面向专业爱好者开展讲座、导赏,以及我馆的“一件作品”“一张卡片”项目,邀请专家解读馆藏背后的文化故事。三是数字活化,推进藏品数字化采集与线上展示,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开设线上展厅,方便无法到场的观众欣赏精品。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希望美术馆不仅是藏品仓库,更是文化传播平台,让文化遗产服务人民的精神需求,助力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