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何为真 何以伪——读杭春晓《缝隙中的航道》

        作者:徐渊2025-09-21 08:11:01 来源:美术报

          《缝隙中的航道》 杭春晓/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缝隙中的航道》是杭春晓近十余年研究成果的结集,也是其在原有研究基础上的再出发。缝隙中的航道,所谓缝隙是文本之缝隙,是历史文本中的矛盾、断裂与遮蔽处(如档案叙述的矛盾、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细节),而航道则是我们在文本中寻找到再阅读的航道,是研究者通过批判性阅读在缝隙中开辟的理解路径。本书以溥心畬、林风眠、齐白石、关良四人不同的境遇及所处时代为线索,以深刻的史观、史识思考为基础,以“文本再阅读”为叙事中心而提炼。

          与本书的缘分还要追溯至学院里的一场讲座,当时杭春晓进行了一场题为“文本、日常与整体史——近代艺术史研究的几个关键词”的讲座,其中便多次提到了“文本再阅读”这一概念,甚至有大段的举例出自本书。这便诱发了我阅读的兴趣,尔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又对讲座的命题有了新的认知。

          尽管作者一再于书中言明“无力构建20世纪艺术史整体性的叙事框架”,仅视为沿着个人兴趣而流动的“思考”,并坦言享受这种“盲人摸象”的快感,但亦不难看出杭春晓试图指向的个体与时代之间的碰撞与张力、现实与文本之间的“缝隙”,穿越历史文本的层层叠嶂,以期迫近历史之真实。这种力求摆脱文本惯性,从“缝隙”中窥见历史“真实一角”的研究路径,让我们重新关注到历史文本价值的另一面——“伪”的价值——关于这个问题,杭春晓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认知:

          在“文本再阅读”的过程中,“伪”并非甄别的最终目的,甚至其生产缘由更具思考价值。因为这种“伪”来自“文本生产者”的“问题形构”,辨析它们是否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认知思想装置”之中——从而带来关乎我们自身的反思,才是问题的重点。

          这似乎是对当下历史叙事习惯性认知的一种挑战,是倒推的对文本生成背后的文化和权力结构分析,是对惯常历史文本解读“上帝视角”的理性批判。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溯某种历史观念或是历史现象时要着眼于彼时的思想。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在面对历史文本时厘清“叙事对象”与“历史参与者”二者间的关系,避免阅读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紊乱对象的情况,进而在文本与历史缝隙中寻找“文本生产者”对“叙事对象”的塑造机制。借此,我们才有机会摆脱“后见之明”在认知上形成的控制闭环。

          为论证以上的观点,文中以溥心畬、林风眠、齐白石、关良四个近代美术家某些晦暗不明的文本为个案展开研究。以溥心畬晚清遗民的心理与民国身份冲突为切入点,通过“出山归城”的自述文本展开,追溯溥心畬自述文本与文本内容发生环境中间29年的种种,认为自述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其历史结构与路径已然发生了改变,对清政府政治合法性的效忠已有了巨大的变化。看似误差的回忆,在经过遗忘与回避的解构后,体现的是遗民群体对旧王朝符号化的坚守,实则也暗含现实生存策略,从中的逻辑结合历史的层层考据变得有迹可循。

          新的历史主体可在幽微的缝隙中获得策略化均衡,使“博弈关系”从紧张对抗转变为互动生长。

          笔者认为《缝隙中的航道》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四位艺术家的重新解读,更在于其提出的研究方法,对艺术史乃至更广泛的历史研究领域的启示。那些“不合时宜”的艺术家与他们的际遇,恰恰构成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真切的注脚:矛盾与孤绝,困顿与自洽,既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的荣光。书中虽然只研究了四位艺术家,但提供的视角或可应用于更广泛的历史研究领域。本书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方法论自觉的著作。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不以高论压人,而在蛛丝马迹中重建历史的可能;不以结论自居,而在叙事的罅隙中启人深思。这是一本启发思考,层层递进,引入深省的书。援引书中观点——历史既非单纯的过往,也非全然的叙述,而是书写者、观看者与被观看者三者之间的角力。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