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姜永安水墨人物画的“墨分五层”,用水墨皴染将物理空间衍变为精神空间

        作者:赵军2025-09-18 09:16:34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诗人》  68x48cm  2013年

          墨分五彩,是中国画的基本功,但凡是研习中国画的画家都能用水墨技法呈现;而本文所讲的墨分五层,是我专指姜永安在现代水墨人物画中独创的“人物皴法”,非手眼通天者可以达到如此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的境界!

          景深和反差,是摄影学的术语。在绘画中,可以理解为景物与背景之间,所关联的空间尺度的截取,以及风格特征的托衬。姜永安创造性继承并创新性发展了“墨分五彩”的传统技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现代水墨如何能够细致入微地表达人物创作“墨分五层”的空间指征和精神染污,深刻诠释了人物精神世界的“景深和反差”。

          在我眼里,姜永安的水墨人物画,至少析分了所描绘人物的“五层”法相:

          一是服饰脂粉。风尘相、油脂相、邋遢相、光鲜相——姜永安笔墨下的农村工匠,能够明显感受到衣服沾染的油渍和身体浸渗的汗渍形成的沧桑“包浆”。《张女士》脸上的脂粉颜色,肯定不是现代的“兰蔻”,猜想是民国时期上海通用的“双妹”,旗袍颜色或许应该是传统的“蓝靛”。这此细节,姜永安尽管没有告诉你,你大约应该能感受到,甚至张女士是谁都不用告诉你,一眼就明白!

          二是皮肤腠理。滋养相、沧桑相、傲气相、失落相——姜永安心中的慰安妇,皮肤的每一道褶皱都刻画出人生苦难的“皴裂”。在吞云吐雾中吹嘘GDP的官员甚至只配有第二层皮囊相,了无筋骨血脉相,更无灵魂精髓相。他虚肿滥胖的油头粉面,仿佛是一捧吹大的尿泡,也不知是他抽烟时的烟雾幻化成一张若有若无的“脸”,还是这张脸会随时消散为子虚乌有的一团“烟雾”。

          三是筋骨血脉。充盈相、羸弱相、挺立相、卑微相——你去反复体味那个躺在病床上打吊瓶的老人,您能够分清或判断那根悬在空中的输液管,是否延展成为耄耋老人身体中向外部世界攫取生命的“血管”,还是这根输液管已经植入老人肌体中鲜活的血管,他生命的“管路”正在褪变成脆弱的“塑料”。

          四是灵魂精髓。自信相、颓废相、执迷相、失落相————姜永安描绘的顾城,必然是抑郁之后的状态,没有看过他作品《英儿》的人,是理解不了当时顾城的精神世界的。女强人李云鹤的面容和灵魂,或许是将进秦城或刚进秦城的状态,孤傲还在,霸气全无!

          五是末那藏识。着相、离相、个相、众相、空相、无相——逐一审视过姜永安《号码》系列中的每一个小人物,您就会多少懂得什么是意识流、数码人、纸形灵魂、城市牛马。人类个体甚至可以理解成一个个下载了所谓不同主观感受和客观经历的“人型U盘”或“数字代码”,他的面容特征和性格特点并不是自己天生具有的,而是这个世界赋予他存在或表演的“角色”或“代码”罢了;而人类整体不过是金刚经所描述的“梦幻泡影”,所有个体的成长存在和所思所为,不过是在这个大舞台上曾经以某个“脸谱”和“剧本”短暂存在过的“露水桥段”罢了。

          所谓立像:像何以立?一曰形象立,如折纸、如雕塑,折神叠鬼,销骨铸魂,如灯取影,各见乘除,延展回转,气象万千,用笔墨勾画演变二维平面为多维境像;二曰神魂立,人性染污,福报轮回,得意颓废,乖张怯懦,不论是俯视、仰视、对视、透视还是内证、自观,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用水墨皴染衍变物理空间为精神空间。

          何谓取意:没有几个画家能够做到如姜永安一样,对绘画人物具有如此敏锐深刻的“特征抓取能力”,以及通过笔墨皴染技法所呈现的“通感释放能力”。姜永安在创作每一个人物作品的过程中,不知要读过或揣摩过多少背景资料和情境角色才能做到“体认对象”;不知要勾兑或否弃过多少次水墨组份及黑白反差才能使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移情外化”;不知在脑中经过多少次整体形象和局部特征的加减乘除虚拟演化才能实现作者与读者的“认知共鸣”。他果真是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实现了当代艺术创新的手法技法心法并用,他果然是运用图像和线条实现了当代艺术领域里创作者与观赏者接引、共情、通感的至上境界。

          我认为,并非是所有的人物画家都能够如同姜永安一般实现人物创作的“三意同会”。哪三意?一是自具意。即具体人物与众不同的典型特征。哲学家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么一个画家怎样能够表现一个人物所具有的“指纹特征”便靠他的本事和才气了。二是他解意。正所谓眼中竹、心中竹、画中竹并非能够实现镜像吻合。那么一个画家怎么把他的内心体悟“传移模写”为他自己认可的视觉形象便凭他的技法和水平了。三是众会意。俗话讲你自己认可并不代表大家认可。一幅人物画像要想取得通神达意、心领神会的效果,一个画家若不能实现读者和作者的共同指认便不能得到社会褒赞的。

          反观并剖析姜永安笔下的人物,并非是具象的外表,反倒是解剖的人性,是精神的“木刻”,是风干的灵魂。

          语言是世界和思维的边界及樊笼,多少文字都无法充分表达对姜永安绘画的感受,且用一首无题小诗来抒发我的心情吧:

          指月借手月非手,

          水墨画笔皆筏舟,

          千姿百态抒我意,

          相人说鬼评春秋。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文/赵军 < 于夫 >)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