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现在是收藏入市的好时机——访艺术品鉴定专家刘忠彬先生

        作者:黄其杰 马丽2025-09-03 07:51:11 来源:大河美术报

          刘忠彬在博物馆参观学习

            “当前的艺术市场形势虽显低迷,却恰是艺术品收藏从底部进入的好时机。”谈起收藏,艺术品鉴定专家刘忠彬侃侃而谈。刘忠彬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专家组副组长、河南日报传媒艺术品鉴定特聘专家,多次参加古玩城及知名拍卖公司的艺术品鉴定与征集活动,具有丰富的艺术品鉴定实战经验,深受拍卖公司、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认可。

            文化在收藏中传承

            “人们自古就有收藏珍品的基因,对老物件的念旧与触景生情,都蕴含着收藏欲望。收藏的不仅是物品,更是其凝聚的审美、工艺、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刘忠彬认为,唐宋时期收藏之风渐兴,唐太宗李世民便竭力搜求珍品。宋代词人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醉心金石收藏,更成就千古佳话。自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崇尚收藏,正因他们的笃好与守护,文化得以一脉相承、绵延不绝。昔日收藏多为达官显贵所专,而今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升,各式艺术藏品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件件藏品如同历史的拼图碎片,它们身上留有使用痕迹、铭文、特定的制作工艺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印记,帮助收藏者、研究者还原过去的社会面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重大事件甚至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些藏品提供了与历史直接对话的机会,是文字记载之外的重要实物证据。

            刘忠彬认为,每一件藏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谁创造了它?谁使用过它?它经历了怎样的流转?见证了哪些重要或平凡的瞬间?收藏家追寻流转有序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挖掘传奇。同时,收藏者个人的寻觅艰辛、发现惊喜、研究之乐与同好交流的轶事,也都汇入藏品的故事之中,为藏品注入了温度与灵魂。收藏的本质,正是搜集、保存、研究并品味那些附着于物品之上的文化密码、历史印记与动人故事。

            收藏要少而精

            “收藏要少而精,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经济实力,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类。”刘忠彬一语道破了收藏的真谛。他表示,少而精可以避免盲目跟风,减轻经济压力。收藏市场良莠不齐,热门品类往往价格高昂,盲目追求大而全容易陷入经济压力的困境。专注于一个小类,可以集中资源,买到一些精品。少而精还有助于提高专业度,增强鉴赏能力。每个收藏领域都有其专业知识,专注一个小类能让收藏者更快成为行家。少而精更容易形成个人风格,无论对展览、交流还是传承,都更具意义。比如媒体界一个朋友只专注于收藏砚台,有一些自己独有的精品,而且对砚台文化研究鉴赏也小有成就,就很受瞩目。

            对于如何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类藏品,刘忠彬认为,一是要从兴趣出发。收藏的本质是热爱,而非单纯考虑经济升值的空间。二是选择自己能负担、可持续的领域。如果预算有限,可以从小众但有趣的品类入手,比如老商标、老票据等。三是设定边界,避免越收越杂。比如你喜欢瓷器,可以限定一个时期的瓷器,也可以从一个工艺入手,比如清代的青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出口瓷等,而不是看到好看的瓷器就买。这样你的收藏会更有体系,研究起来也更容易深入。  

            精品比数量更重要。一件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藏品,胜过一百件普通货色。专注于一个小类,更能体会它背后的文化与故事,也更容易让自己成为这个领域有故事的人。

            捡漏是知识与储备的变现

            “收藏不要听故事,市场上流传的很多捡漏轶事只是故事。”刘忠彬先给热衷于捡漏的收藏者泼了一瓢冷水,“捡漏捡的是知识文化的积淀和积累。在收藏中,捡漏是一门技术活,既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市场敏锐度。”

            刘忠彬认为,捡漏一是要多关注小众收藏品、被低估的艺术门类、艺术家或流派,这些尚未被市场充分认识或炒作,价格一般处于底部。二是关注清仓、拍卖、地摊等特殊渠道,如部分商家因转行或资金周转低价甩卖,拍卖会无底价专场以及一些跳蚤市场。三是把握市场低迷时、行业转型时、市场调整时的捡漏机会,往往可以以较低的价位收藏真品、精品。

            捡漏不是“撞大运”,而是“认知套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发现别人忽略的价值。捡漏需要有了解藏品特征、市场行情、鉴定方法等知识储备,“捡漏首先要知道这是漏。别人不知道的你知道,别人不了解的你了解,就可能捡到漏。要多看博物馆陈列的作品,多与专家交流,多研究关于艺术品的专业著作,提升自己的专业学识,才能防止与它擦肩而过。”刘忠彬总结了捡漏的真谛。

            不要迷信专家

            “专家”已成为一个被网络玩坏了的名称。对于鉴宝专家,藏家们的态度往往两极分化——有人奉若神明,有人嗤之以鼻。刘忠彬认为,除了个别没有道德操守的专家,每位专家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要重视专家的意见,但不要迷信和盲从。

            一些专家通常有系统的学术训练,对特定领域(如瓷器、书画等)的断代、工艺特征的掌握非常扎实。而实战派专家(如拍卖行鉴定师)熟悉文物造假手法,对市场流通品的真伪判断更灵活。每位专家都有擅长领域的局限性,书画专家未必懂青铜器,陶瓷专家可能误判玉器,在进行鉴定时要确认专家研究方向与藏品匹配。同时,要灵活运用交叉验证原则,把专家的意见进行对比综合,形成相对准确的判断。正如张伯驹所言:“鉴古如审案,重证据链而非一家之言。”专家的意见应该作为重要参考,而非绝对真理。

            刘忠彬认为,鉴赏文物,关键还是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鉴定方法,参加正规培训,让自己成为专家。鉴定真伪的核心技巧是感受时间在物品上留下的印痕,从声音、器形、包浆、工艺等细节观察感受,真正的眼力永远建立在持续学习和实战历练之上。

            流动起来才更有价值

            流动才是收藏价值的试金石。收藏品若只进不出,便成了仓库保管员。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激活其文化、经济双重价值。

            刘忠彬表示,之所以要让收藏品流动,从经济层面说可以验证藏品市场价值,同时加快资金循环,以藏养藏;从文化层面讲,可以让更多人参与欣赏研究,促进交流传播。藏品变现的主流渠道主要有拍卖、小众品类的垂直社群流转、以物易物的圈子置换、网上淘宝交流等,无论哪种渠道,都要警惕流动性陷阱,避免陷入击鼓传花式炒作。

            经济低迷期往往是收藏的黄金窗口期,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刘忠彬认为,经济下行时,市场流动性降低,许多藏家或投资者可能因资金压力被迫低价出售藏品,更多的藏品市场泡沫被挤出。比如前一段时间过度炒作的名家书画,有的价格被腰斩,有的甚至只有原来交易价格的十分之一。看准了,就要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艺术品交易市场,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都有比较固定时间地点的文玩交易,获嘉、新郑、社旗等县级小城也定期举办地摊交易或古玩交流会,交易交流方兴未艾。刘忠彬建议,对收藏有兴趣的初入门者可以经常走出去看看,积累经验。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9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