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热浪席卷,空调与冰镇饮品成了当下人们抵御酷暑的常规装备。但回溯千百年前,古人在炎炎夏日里又是靠什么消暑纳凉呢?在湖北多个博物馆中,那些静静陈列的珍贵文物诉说着古人应对酷暑的智慧巧思。
走进湖北省博物馆,有着“战国冰箱”之称的曾侯乙铜鉴缶讲述着2400年前的消暑传奇。这个精巧的双层青铜器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夏天在方缶里面盛酒、在鉴与缶的缝隙中放冰,就可以达到冰酒的效果;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就可以在寒冷的冬日喝到温酒。此青铜器两侧设提环,顶上有盖板,上开双钱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散发口。其功能明确,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发冷气,使室内凉爽。该器物又称“冰鉴”,是迄今发现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说:“这反映了在2400多年前,人们已经很好掌握了用冰技术。在当时的条件下,自然冰的开采、运输和储存难度可想而知。青铜时代先民的智慧由此可窥一斑。”此外,曾侯乙铜鉴缶通体饰蟠螭纹、勾连纹及蕉叶纹,采用分铸焊接与失蜡法等复合工艺铸造,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制造的高超技艺。
和曾侯乙铜鉴缶原理相同的,还有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文峰塔墓地的错金云纹铜鉴缶。该器物同样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器身满饰错金三角勾连云纹并镶嵌绿松石,可谓颜值与实力兼具。
罗衫加身,麻鞋在脚,竹扇轻摇,一身解暑装扮勾勒出曼妙的身姿。荆州博物馆馆藏的战国中晚期龙凤虎纹绣罗单衣和汉代麻鞋,展现了古人的夏日清凉装扮。
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轻如雾谷、薄如蝉翼,让人不免对古人的清凉着装充满遐想。其于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衣长192厘米、幅宽43.3厘米,绣地为灰白色罗。罗衫上的图案用七种不同颜色的丝线、以锁绣的方法在素罗上精绣而成,每组单元图案由龙、凤、虎三种动物组成,体现了楚人活泼大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时,这个墓葬中还出土了一把战国中晚期竹扇,历经20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十分难得。纺织考古学家王亚蓉曾表示,湖北马山楚墓中发现的大量纺织品,彻底改写了过去学界认为战国的织锦和纹样以小几何纹为主、纺织技术远低于汉代的认知。
荆州博物馆还收藏了一双透气的汉代麻鞋。它于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鞋面用白色平稳麻布制成,鞋里、垫、底均用麻线编织成人字纹,犹如现在人们夏日里常穿的“一脚蹬”。
苏轼的“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李清照的“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描写的都是古人使用瓷枕的体验。瓷枕种类繁多,孩儿枕、美人枕、兽形枕等,都是古人夏日必备寝具。瓷枕釉面清凉,中空的结构加速散热,多数瓷枕还带有通风孔,便于枕箱里的热空气排出,还能防止因热空气膨胀而爆裂。
武汉博物馆收藏着不同年代的瓷枕,其中有一件宋代影青釉立虎枕,枕面下凹,呈椭圆形,下塑一虎,双目圆睁,头身右偏,四肢前后分开行走于踏板上,通体施青釉不及底,釉色青绿,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另一件宋代绿釉刻花腰形瓷枕,装饰纹样经久不变,清爽宜人。此外,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安陆市博物馆等地都收藏有不同种类的瓷枕。
“古人的避暑智慧反映了对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湖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说。这些冰山一角的消暑文物,展现了古人在与自然相处时顺势而为的生存哲学,成为东方实用美学的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