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博物院“对视——湖湘文化与叶锦添新东方美学的时空重构”展览近日启幕,湖南博物院珍藏的两幅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战国人物帛画——人物御龙帛画与人物龙凤帛画罕见同台亮相,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美学对话。这两幅帛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肖像画代表作,时间均为战国中晚期,距今约有两千余年,具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是楚文化浪漫精神的结晶。
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最初被人盗掘,出售给长沙的古董商人蔡季襄,新中国成立后,蔡季襄将帛画交给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藏于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
帛画以细绢为地,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绘一高髻细腰、广袖长裙、合掌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下层绘一弯月状物,或为引魂升天的独木灵舟。画中龙、凤的动态渲染和人物的静态刻画,一张一弛,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无独有偶,1973年5月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同样出土了一幅人物帛画。这座楚墓1942年9月被盗,曾出土过一批文物,其中最重要也最著名的,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批帛书,通常称作“楚帛书”。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重新发掘此墓,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等珍贵文物。
人物御龙帛画以细绢为地,呈长方形,长37.5厘米,宽28厘米。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与外棺中间的隔板上。画上端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长30厘米,竹条近中部系有一棕色丝绳,用于悬挂。整幅画因年久而呈棕色,画面朝上,画的左边和下边为虚边,正中绘头戴高冠、身穿博袍、腰佩长剑的男子。他侧身立于龙身,手执缰绳,驾驭弓身成舟的巨龙,头顶有一华盖,龙头高扬,对天长吟,龙尾上翘,立一仙鹤,圆目长喙,作昂首状,龙旁有一鱼随行。人物衣着的飘带、华盖的垂穗都表示了风的方向,由左向右,也表明人物御龙迎风前进的态势。屈原《楚辞·九章·涉江》中“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描绘的应该就是这种头戴高冠、手持长剑的男子形象。
两幅帛画所绘内容相对简洁,画面疏朗,学术界对图像及其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楚人的思想中,人和神分别处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与神的沟通是由巫觋来完成的。灵山、灵舟、神龙、神鸟等是巫觋帮助人、神沟通的重要媒介。学者普遍认为人物龙凤帛画中的女子形象、人物御龙帛画中的男子形象是墓主人或墓主之灵魂,画面中的其他形象,解释各有不同,但就帛画的内涵而言,学术界一般认为两幅帛画均表现的是“引魂升天”的主题。亦有学者将两幅帛画所绘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联系起来研究,认为楚汉帛画具有一脉相承之关系,是铭旌的早期形态。
楚人极富想象力,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一种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中的龙、凤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而是神话里沟通天人的灵物。楚人将想象中的龙、凤与真实的人物形绘于同一幅作品中,虚实相彰,和谐而有韵律。
人物龙凤帛画中,人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合掌祈求,龙飞凤舞,一静一动,颇有艺术张力。人物御龙帛画中的人物与仙鹤为伴,与鱼同行,驾龙舟,迎风前进,衣带随风飘扬,画面感极强,楚人所追求的神秘意境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两幅帛画,画面简洁,神秘绵长。画面中所描绘的题材超脱于现实生活,是楚人“敬鬼神而娱之”的体现,表达了对生的眷恋和对再生的向往,也从侧面反映了楚文化中的宇宙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