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学院书法通识课教学现场
今年3月,天津美术学院全校本科新生启动了为期四周的书法通识课。6月,“一脉·天津美院的书法通识课”展览在天津第一机床厂旧址的大厂房里展出,上过书法通识课的大一学生们为硕大的展陈空间创作的“擘窠大字”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
书法是中国艺术家的基本功。八大山人、石涛、黄宾虹并没有学过西方的素描,他们的观察力、掌控力和敏感性都来自书法训练。对于美术学院各专业的学生来说,不管他们今后是油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产品设计师,书法的教养都是不可或缺的。书法中的正欹、顺逆、枯润、曲直、疾缓的对立统一,直通向中国哲学的阴阳、藏露、显隐,这是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不二法门。
我甚至认为,书法是一种生命教育。毛笔在纸上摩擦,感受纸面的阻力继而克服阻力奋力前行,认知到了这种“笔力”线条就会变得沉着厚重,不再轻飘浮华。书法运用的软毫是一种很难驾驭的工具,要用这种柔软的工具在容易渗化的纸上精准地控制墨迹的形状,使之呈现微妙的趣味和情绪变化,这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完美把控。可以说,能够写好书法的人能一通百通,成为生命中自信和自控的人。
这种覆盖全校各专业的通识课程,不是书法专业教学,我们面对的几乎是零基础的学生,这逼着我们不能照搬专业教学模式,必须大胆进行课程创新。
对于没有书法基础的学生,首先要让他们鼓起勇气,让他们认识到书法虽深奥却很好入手,关键是引发兴趣。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了两个原则,即从创作入手和游戏化学习。
从创作入手就是要每位学生一上来就有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从临摹开始。所以就得先讲怎么落款,比如,你要把这张字送给谁,那个人的名字叫上款,得比自己的名字下款要高,以此表示礼貌。每幅字一定要署名、盖章才算完整,这样每位学生第一天就有了自己的书法作品。
游戏化学习就是要玩起来。让学生们用纸团写字、用筷子写字、用手指头写字,然后问他们能不能用纸团写出筷子写的效果,用筷子写出海绵写的效果?显然不行,毛笔却可以同时写出纸团和铁线的效果,这样,大家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暂时不会控制毛笔怎么办?将毛笔摁到底,写均匀的线条就可以了。不但不临摹,我还不建议大家写古诗词,而是写自己的心里话、写流行歌词、写电影《哪吒》中的台词、写互联网热词。当然,也不全然是在宣纸上写,学院准备了好多纸盘子,招呼每个同学在盘子上写一道自己家乡的名菜,凑成了一桌满汉全席,教学氛围轻松而愉快。
等大家都爱上书写,发现了书写的能量之后,就会想要写得好了。任课老师就开始教他们怎么才能写得好。该怎么用笔、该怎么结字、该怎么布局,这时候学生们有了兴趣,就学得很快。给大家上课的书法专业老师惊喜地发现各个系的学生都进步神速,通识课才上到第三天,就有人写出较好水平的字来。
除了创新书法教学方式,学院还配合开设了一系列讲座,讲书法格式、工具材料、书法史碑帖风格源流,我重点讲了《书法美的基础》讲座,还特别讲了一场《黑老虎——拓印的艺术》。
有意思的是,我们把临摹课安排在最后一周,教学生怎么临帖、怎么意临、怎么背临、怎么集字和集联,甚至要求每个学生选一本字帖“双钩”一遍。这是最“笨”的学习方法,但所有的细节就都扎扎实实记住了。比起有口无心的临摹和黑箱般玄妙的“读帖”,这种笨功夫反而能更快达到目标。
把临摹课安排在最后是意味深长的,这是要教给即将投入雕塑、壁画、动画、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压箱底的东西。这种临摹的技能将开启他们的终身学习,相信他们从此对书法、对整个中华文化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也许他们今后只是偶尔翻出一本字帖,临上一两页;也许还要等很多年,书法的光芒才能真正洞照他们的人生,他们才会真正理解这个课程的意义,但是种子已经种下。
天津美院书法通识课的展览最后取名为“一脉”。书法在中国尚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还没到“一脉单传”的时候,只是教学模式需要更新,只要方法得当,学生们其实“一点就通”“一通百通”,这就是通识课的意义。只要书法的文脉“一灯不灭”,我们的文化,必有“一望无际”的明天。
(作者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