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个簃的金石气格与文人雅韵

        作者:李亦奕2025-08-04 08:49: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1/4)发愤图强(篆刻) 王个簃

            (2/4)敢教日月换新天(篆刻) 王个簃

            (3/4)散氏盘我师唯工八言联(篆书)

            (4/4)篆书歌诀(行书) 王个簃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的30个精品项目中,近日,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王个簃艺术大展——王个簃书法篆刻作品展”,不仅是对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大家王个簃艺术成就的全面回顾,更是对海派艺术传承发展及中国书画现代转型的深度思考。展览通过精品展示、学术研讨、公共教育等形式,让更多观众跨越时空,与王个簃的艺术世界对话,深入感受其对传统理解的深化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

          王个簃(1897年—1988年),师承海派宗师吴昌硕,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精深,熔铸古今,形成了雄浑郁勃、彩墨交融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书法以篆籀笔法为根基,笔力雄健,跌宕生姿;篆刻取法三代吉金乐石,在稚拙古朴中彰显灵动之美,于朴茂厚重间蕴含高逸之韵。王个簃不仅完整继承了金石画派的艺术精髓,更以“敦品励学、继往开来”的开拓精神,推动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发展,为海派艺术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缶翁晚年亲炙弟子,王个簃的艺术生命深深烙印着吴昌硕的印记。他不仅承袭了吴昌硕雄浑苍劲、古茂朴厚的笔墨气象,更得其“与古为徒”“贵能深造求其通”的艺术真髓。

          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基石,融冶三代金文之磅礴气象与秦汉碑碣之雄浑骨力,开创了近代金石写意书风的新纪元。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刘灿铭认为,王个簃正是沿着这条“金石气”的道路溯源而上,直追上古。具体表现为:一是石鼓风骨的内化。这种“内化”,绝非对石鼓文外在形态的简单描摹,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张力。这种内化于心的实践,为碑帖融合书写出一条精微路径。二是金文气象的融通。这种“融通”,是对商周青铜的浑朴、秦汉刻石的雄强、明清写意的洒脱三重维度的化合,因此,王个簃行草书中浓郁的金文笔意,点画如铸如凿,字形奇崛而意态生动。三是金石气韵的笔墨转化。即将金石文字中蕴含的雄浑、古拙、苍茫、斑驳的审美特质,通过毛笔的提按顿挫、枯湿浓淡,转化为纸上鲜活的生命力,体现出文人的书卷气和品格力量。

          在篆刻领域,吴昌硕同样为王个簃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吴昌硕首创“钝刀硬入”法,以刀代笔,追求线条的“骨力”与“剥蚀感”,相较于吴昌硕的“雄强霸悍”,王个簃加入“冲刀”的流畅性,在保留金石气的同时增添书写的灵动感。

          “吴昌硕主张篆刻与书法相互滋养,其篆刻中的线条质感反哺书法,书法的结体又影响篆刻布局。王个簃深悟此道。”在吴昌硕纪念馆馆长胡建华看来,吴昌硕对王个簃的影响,本质是“金石大写意”精神的传递,既要求技法上根植传统(如钝刀、篆隶融合),又强调艺术理念上“以我手写我心”。王个簃在坚守“骨力”“气韵”等核心审美时,将吴昌硕的“雄强”转化为“刚柔并济”,其篆刻既保留“刀味”“石味”“金石味”,又融入文人画的笔情墨趣,为海派篆刻的传承提供了“传承而不复制”的典范。

          显然,王个簃的艺术成就在于他深谙中国艺术“同源而异流”的根本规律,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书画同源”“书从画出”“书从印出”的理念,形成了多维艺术语言相互滋养、彼此激荡的独特创造系统。

          王个簃精于写意花卉,其画风亦受吴昌硕影响,以篆籀笔法入画,笔力雄健、墨气淋漓、色彩浓烈。这种绘画实践深刻地反哺了他的书法,其书法线条具有强烈的“写”意与“画”趣——行笔顿挫有致,富于节奏韵律;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如同画面中的墨韵渲染;字形的开合聚散、章法的疏密虚实,也深具画面构成的意味。观其行草书,常觉笔走龙蛇间,有藤蔓之盘绕、梅枝之虬曲、山石之嶙峋,书画在笔情墨趣的高度上实现了统一。

          刘灿铭说:“正是这种书画印三位一体的深厚修养,使得王个簃的艺术语言极为丰富和独特。书法的笔力、结体、章法滋养了绘画的骨法与气韵;绘画的墨法、构图、意境又丰富了书法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篆刻的方寸经营、金石趣味则深化了书法的空间意识与线条质感。三者相互生发,共同构成了王个簃艺术世界的浑厚交响,体现了传统文人艺术家追求‘通人之学’的理想境界。”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王个簃晚年的艺术变法。进入耄耋之年,其书风在原有的浑厚苍劲之外,更添一份天真烂漫、率意洒脱。笔法更加自由奔放,甚至带有几分“生拙”之趣;结体更加奇肆夸张,打破常规;章法更加疏朗空灵,大胆留白;线条浑厚苍劲,但不失灵动。沙孟海评价其书法“游刃从容,不假矫饰,烟云舒卷”,可见其自然流畅而又不失法度的艺术表现。刘灿铭认为,这种“人书俱老”的境界,并非技巧的衰退,而是对艺术本质更深层领悟后的返璞归真,是生命激情与艺术功力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这种在艺术巅峰期仍不断求新求变的探索精神尤为可贵。

          江苏省篆刻研究会会长、西泠印社社员李路平观展后说:“王个簃的篆书、篆刻甚至于行草书是一体化的,刀法得吴昌硕钝刀悍秀的骨髓,生辣的钝刀强调的是篆籀的骨力,初看并不惊人,而平实的拙趣所蕴含的苍浑,与王个簃的边款行书入印,所彰显的是吴昌硕诗书画印一体的金石气与文人逸兴相交融,如‘学到老’一印,方寸之间尽显气象,有种‘有味诗书苦后甜’的意味。这种以书入印、以印养书的实践,为当代书法篆刻创作提供了借鉴,而王个簃朴实的辩证法美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王个簃的书法艺术,是金石气韵的现代吟唱,是书画印交融的和谐交响,更是传统根脉在时代激流中绽放的新枝。在当代书法面临身份认同、价值取向、创新路径等重重困惑之时,王个簃的艺术遗产犹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指引当代书法创作者的前行之路。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