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绣坊绣品《文创伴手礼》 受访者供图
织锦手链的材料包热卖,非遗传承人的手作陶瓷杯成“爆款”,年轻人热衷于精心挑选香包来疗愈身心……今年以来,非遗好物的实用性与文化属性被更多人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非遗好物如何通过发展变得更好?记者与业界多位专家探讨了这个话题。
哪里“好”是非遗好物能够抓人眼球的第一秘诀。
在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看来,非遗好物包含了三重价值:非遗好物要基于非遗工艺技艺,能够直接关联到非遗传承人;要能够连接地域文化,具有在地特色和文化特色;要基于优良品质,对材料和制作流程有严格把控,树立值得信赖的“匠心”形象。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认为,非遗好物的兴起,既展现了非遗产品在内容、形式、品牌化等方面的创新,也符合了人们对高品质、场景化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契合打卡式、个性化的消费新风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实践,尤能体现政策与市场的相互呼应。
用得上是许多人关注非遗好物的一大原因。与日常生活的融合体验也直接影响非遗好物的实用性。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商品与装备分会秘书长陈斌认为,非遗好物能否打开局面,关键在于创意能否抓住现代人的需求。“重点是用途重构,努力突破传统形态和传统用途,为非遗好物设定新的使用场景。一旦这种用途和场景契合了现代生活或工作需求,就可以吸引相应客群。”陈斌说。
金江波告诉记者,近10年来,上海大学依托设计力量,不断推动“非遗+时尚”“非遗+文创”“非遗+设计”“非遗+AI”等跨界融合实践,通过设计撬动非遗的活态展现与活力再现。现在,非遗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摩登、前卫、潮流的设计,为游戏场景、智能家居、数字产品提供核心元素,以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审美结合,迸发出闪亮的光彩。同时,许多游客正通过非遗好物触摸地方传统文化和民俗,为地方旅游带去新流量。
“非遗好物要做出彩,需要非遗和更多外部资源进行协同与跨界,面向大众生活、精神消费、情感体验及审美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转化。”金江波认为。
“值得买”是非遗好物的关键一环。
在实地调研中,杨红观察到,许多人对非遗好物及其价值的理解还相对模糊,要把非遗好物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工艺、手作价值等普及到位,才能培养好消费习惯。
“非遗好物的功能拓展要贴近日常,但定价一般不在日用消费品的定价区间,非遗好物不能走低价路线,而应定位品质消费、文化消费。”杨红认为,一方面,非遗好物自身的工艺复杂性决定了其高于一般消费品的价值;另一方面,购买或接触非遗好物更多是文化消费,应强调体验性和仪式感,培养消费者为文化价值买单的意识,从而提升大众对非遗好物的消费预期和价格接受能力。此外,年轻群体有望成为非遗好物的主流消费人群。非遗消费带着文化标签,提供情绪价值和参与感、互动感,与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吻合,因此要引导非遗好物设计者理解、研究新的消费习惯,培育和挖掘更多既懂非遗、懂设计又懂市场的团队,将“卖好物”转为“分享体验”,有利于开拓非遗好物的发展空间。
针对定价机制,陈斌建议细分赛道、精准定位,对于不同消费群体的承受力有清醒认识,更要对自身所处的市场区域有完整认知。非遗好物不能脱离市场规律空谈溢价,要找到文化附加值与大众购买力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学校美育课程、旅游研学、企业团建等对非遗相关体验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杨红认为,要抓住这种趋势,推动非遗好物与教育、旅游等领域的融合。此外,非遗好物要走品牌化、IP化发展路径。
结合对国外手工艺发展模式的研究,金江波也提出,非遗好物的升级要与中国品牌的发展主动关联。无论作为文化产品还是文化载体,非遗好物所依托的非遗资源都是多元、丰富且系统的,应与之形成双向互动,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们有条件推动非遗好物从现象级消费走向世界级消费,应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角度,使非遗好物成为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一双脚’,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金江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