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头像(油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作
央美美术馆首次展示国际艺术收藏——
“观世界”与“览中国”的双向对话
从19世纪的欧洲油画到当代艺术,跨越3个世纪;自美洲至大洋洲,勾连五大洲。汇集百余位全球艺术家244件(组)作品的“流动的艺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交流研究展”,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观众见面。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首次系统梳理并公开展示其国际艺术收藏。这些馆藏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艺术特征,也是从中国视角对全球美术史的一次关注。
本展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以“国际艺珍”与“中国镜像”两个单元并置呈现。“国际艺珍”以文化多样性视角梳理藏品,彰显美术馆收藏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中国镜像”以外国艺术家的在华创作,展现异域视角下的中国。“观世界”与“览中国”构成了双向的文化对话,映照着世界艺术持续生长变化的动态图景。
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国际收藏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其多元来源和深厚历史积淀,形成了独特的跨文化叙事。
北平研究院旧藏欧洲油画与日本画家矢崎千代二个案收藏,构成中央美院美术馆国际收藏最初的基石。20世纪50年代起,中央美术学院在陈列馆建设中系统购藏欧洲及苏联作品,辅以教师、国际艺术家捐赠,藏品规模渐显。驻华使馆与国际友人捐赠的苏联克拉夫钦科、日本加山又造等名家之作,都是时代珍存。
2008年,新设计的中央美院美术馆落成,国际收藏迈入新阶段。重要当代作品通过藏家、机构及使馆捐赠入藏,包括德国约瑟夫·博伊斯与美籍日裔小野洋子的观念艺术,爱尔兰肖恩·斯库利和韩国河东哲的绘画,丹麦比扬·诺格的雕塑,瑞士罗曼·西格纳的影像,法国阿涅斯·瓦尔达与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以及德国A.R.彭克、智利万图勒里等国际艺术名家之作,共同编织国际艺术网络。
目前,中央美院美术馆的国际收藏序列已积累1000余件作品,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40余个国家和地区。
本次展览也记录了中央美院美术馆近百年国际艺术收藏的积累历程。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批19世纪欧洲油画原作和原画框。这批以教学研究为收藏初衷的作品,虽多出自佚名画家之手,却题材丰富,从静物花卉、市井生活,到劳动场景,展现了真实的时代风貌,成为研究19世纪艺术的实物例证。法国现实主义奠基人古斯塔夫·库尔贝的《妇女头像》是其中的珍品。
多样化的版画收藏铭刻着中外教学交流的印记。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的伍必端,在留苏期间系统收藏了56件版画,其中既有涅列茨基等名家亲赠之作,也包含同窗习作的珍贵记忆。
面貌丰富的当代国际收藏包括摄影、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品类,既有马克·吕布《枪炮与鲜花》等摄影经典凝结人文精神,也有万徒勒里融合水墨与拉美壁画风格的《采集者》。
“中国镜像”单元主要聚焦外国艺术家的创作,展示他们如何观察并艺术化呈现中国的社会变迁、人文景观和文化特质。其中就包括法国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的作品。
1957年,由法国各界代表组成的访问团来华,时年29岁的阿涅斯·瓦尔达以随团摄影师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她把镜头对准中国城市街头巷尾的生活瞬间,朴素又诚恳,留下了大量黑白及罕见的彩色影像。2012年3月,这些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珍贵视觉档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瓦尔达个展中首次完整公开呈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认为,此次展览跨越古典至当代艺术,以“中国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双视角展开,启发创作者以全球视野思考艺术的发展,通过世界反观自身,从而推动艺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