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内庄严肃穆,雕像彰显抗联精神。 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供图
近日,深化东北抗联历史研究
讲好东北抗联历史故事座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为这片浸润着抗联热血的土地注入新的思考。作为东北抗联重要活动区域,吉林拥有丰富的抗联资源,目前已登记的东北抗联旧址达182处。从红石砬子山区的考古探铲到跨省协同的保护规划,从学术著作的字里行间到面向大众的文物展览,一系列扎实实践正让艰苦卓绝的抗联历史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在磐石市西侧20公里的红石砬子山区,考古队员的手铲轻轻拂过土层。这片32平方公里的山地间,已发现3300余处抗联遗迹、900余件出土文物——方形房址的柱洞见证着寒夜中的坚守,修补过的瓷碗诉说着缺衣少食的艰难,锈蚀的武器零件凝结着浴血奋战的勇气……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这里不仅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抗联遗址群,更因系统考古发掘成为“活的历史教科书”。
2021年以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持续工作,让这段“孤悬敌后14年”的历史有了实证支撑。正如考古队领队孟庆旭所说:“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都是抗联将士‘爬冰卧雪、浴血奋战’的直接见证,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沉默的见证者‘开口说话’。”红石砬子遗址曾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其保护展示工程一期顺利完成,二期工程正朝着“东北抗联重要标识地”的目标推进,考古收获展的筹备将让全国观众近距离触摸历史。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吉林省靖宇县马架子密营遗址被认定为杨靖宇将军殉国前从那尔轰地区突围时发生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役所居住的密营。该遗址的发现和确认,填补了当地革命文物空白,丰富了革命文物内涵,被认定为吉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
守护历史,既需考古探铲的精准,更需制度框架的支撑。近年来,吉林会同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共同编制《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打破地域界限串联历史脉络;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联合印发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措施,从顶层设计明确保护路径。2024年,国家文物局与吉林省人民政府签署统筹推进红石砬子遗址保护利用的合作协议,让“全国最大抗联遗址群”的保护有了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吉林已公布三批革命旧址和抗联遗址名录,182处抗联遗址被纳入科学保护体系。制度的力量还延伸到学术研究领域:吉林省博物院(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吉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被纳入首批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名单,在吉林大学举办协同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出版学术著作《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抗联精神》等,让抗联研究走向系统深耕,为精神传承筑牢学术根基。
“这把旧步枪真能打过日军的重机枪吗?”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里孩子的提问,道出了传承的核心命题——如何让年轻一代读懂抗联精神?吉林的答案是“让文物讲故事”。2023年以来,“黑土地·红石魂”展览带着红石砬子遗址的考古成果走进延安、武汉等地巡展,用实物证据还原抗联将士的战斗日常。
今年8月15日,由吉林省委、省政府联合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东北抗联遗址出土文物特展,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拉开帷幕,抗联文物将再现杨靖宇等英雄“以铮铮铁骨御强敌”的壮阔历程。从静态展陈到互动体验,从本地展览到全国巡展,吉林让抗联精神走出教科书。正如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馆长李秋虹所说:“当孩子追问文物背后的故事时,抗联精神就已经开始在他们心里扎根。”
红石砬子的风,仍在诉说着往昔的悲壮;展览馆里的灯光,正照亮精神传承的前路。从考古发掘到制度保护,从学术研究到大众传播,吉林以多维实践守护着抗联历史的根与魂。那些深埋地下的遗迹、跨越时空的展览、代代相传的故事,是对“用血肉之躯筑长城”的抗联将士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正以最郑重的方式,让他们的精神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