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真性情”与“形神兼备”——谈元代王绎《写像秘诀》

        作者:王水清2025-07-27 09:02:27 来源:光明日报

          杨竹西小像(中国画·局部) 王绎

            【艺术书架】

            元代王绎的《写像秘诀》是中国最早较完整的肖像画理论著作,它宛如一条纽带,串联起过往的绘画经验与后世的艺术探索,为肖像画的发展铺就理论基石。《写像秘诀》在中国肖像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在它之前,肖像画创作更多地依赖于画家的个人经验和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写像秘诀》的出现,标志着肖像画从单纯的技艺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

            王绎(生卒年不详),字思善,号痴绝生,十二三岁时即能画肖像,后得吴中顾逵指授,画艺更进。所作人物肖像多以线描,少晕染,创作时非使人正襟危坐,而是于谈笑间记取形貌,落笔传神,极具特色。王绎将他的人物肖像画创作方法撰成《写像秘诀》,虽篇幅仅有千余字,却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绘画智慧,全方位涵盖了肖像画创作的各个关键环节。全书主要分为“写像秘诀”“彩绘法”“写真古诀”“收放用九宫格法”四个部分,系统且细致地阐述了肖像画的技法与理论。

            “凡写像,须通晓相法”,王绎在书中开篇指出,画家若想创作出形神俱佳的肖像作品,必须深入了解人的面部结构以及微妙的气色变化。这绝非对相面之术的简单搬用,而是基于对人物外在特征与内在精神联系的深刻洞察。在古代,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人物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观察总结,王绎将其引入绘画领域,为精准描绘人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绎所倡导的独特观察方法别具一格:“在对象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这要求画家摒弃浮躁,以一颗宁静且敏锐的心去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本真性情会不经意流露出来,或是开怀大笑时眼角的皱纹、眉梢的舒展,或是交谈时专注的眼神、嘴角的微微牵动。画家需抓住这些瞬间,将其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这种默识于心的过程,不仅是对人物外貌特征的记忆,更是对其精神气质的捕捉。

            “彩绘法”部分详细介绍依据不同的肤色、服饰和器物进行设色的方法。在元代,绘画颜料的种类和调配方法虽不如现代这般丰富多样,但王绎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实践经验,列举出近五十种常用颜色及其调配方法。这为肖像画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极为具体的指导。

            不同肤色需要不同的颜料调配来呈现真实质感。对于白皙的肤色,王绎建议“粉入少土黄、燕支,不用铅粉,铅粉则无神气”,土黄与燕支的加入,使得肤色在白皙中透露出自然的红润,避免了铅粉可能带来的呆板与无神。而在描绘服饰和器物时,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更是一门学问。比如描绘一件华丽的绸缎长袍,王绎会根据其材质特点和光泽度,巧妙地调配颜料,使长袍在画面中呈现出柔软的质感和绚丽的色彩,仿佛能触摸到其细腻的纹理。这种对色彩的精准把握,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更通过色彩传达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氛围。

            在“写真古诀”中,王绎提出的“八格”和“三庭五配”理论,堪称肖像画写实的关键法则。“八格”将人脸分为田、由、国、用、甲、目、风、申八种形状,这种分类方式简洁而精准,为画家快速把握人物面部轮廓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田”字形脸圆润丰满,给人以富态、温和之感;“甲”字形脸则上宽下窄,显得较为清秀、伶俐。画家在起笔勾勒轮廓时,依据“八格”分类,能迅速确定人物面部的基本形状,为后续的细节描绘奠定基础。

            “三庭五配”则是对面部比例的精确划分。“三庭”将面部纵向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发际线到眉毛为上庭,眉毛到鼻底为中庭,鼻底到下巴为下庭,一般情况下,这三个部分的比例大致相等。“五配”则是对五官位置和比例的规范。这些理论为画家构建了一个科学的面部结构框架,使得肖像画在写实性上有了可靠的依据。画家们按照这些比例和结构进行创作,能够避免五官失调等问题,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自然。

            王绎创造性地将九宫格法引入肖像画创作,这一举措为画面构图与布局带来了新的思路。在绘画完成后使用九宫格进行调整,就像是为画面安装了一个精准的校准仪。九宫格将画面平均分成九个部分,画家可以通过观察画面中各个元素在九宫格中的位置,来判断构图是否平衡与和谐。

            对于初学者而言,九宫格法更是一把打开肖像画大门的钥匙。它帮助初学者快速建立起画面的空间感和秩序感,让他们在面对空白画布时不再无从下手。通过九宫格,初学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画面的重心和比例关系,逐步掌握肖像画的基本技法。在反复的实践中,他们能够逐渐培养出对构图的敏锐感知,从而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王绎绝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他更是一位躬耕不辍的实践家。其传世作品《杨竹西小像》便是最好的例证。这幅作品采用白描手法,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形象。在人物面部,线条精准流畅,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面部的骨骼结构、肌肉起伏和皮肤质感。杨竹西的眼神深邃而宁静,仿佛能透过画面与观者对话;微微上扬的嘴角带着一丝淡淡笑意,展现出他悠然自得的心境。这些生动的神态描绘,无不体现《写像秘诀》中“形神兼备”的理念。

            王绎在创作《杨竹西小像》时,必定是运用了书中所阐述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技巧。他深入观察杨竹西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将其本真性情默识于心。在绘画过程中,凭借对线条的精湛掌控,将观察到的形象和精神完美地呈现在纸上。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使得《写像秘诀》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创作指南。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传神说”源远流长,顾恺之“以形写神”思想更是影响深远。王绎的理论深深扎根于这一传统,同时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发展。他在继承“以形写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真性情”的概念。这一概念把对人物精神气质的捕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王绎看来,仅描绘出人物的外形是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挖掘其内在真实情感和独特气质。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经历和情感世界,这些因素会在不经意间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画家要做的就是敏锐地捕捉这些瞬间,将其融入作品中。这种对“真性情”的追求,使得王绎的肖像画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也为后世肖像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元代肖像画在技法上多继承前代传统,虽然在实践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在理论总结上却相对薄弱。王绎的《写像秘诀》系统地梳理了元代及之前肖像画的创作经验,将零散的技法和理念进行整合与升华,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观察方法到绘画技巧,从色彩运用到构图布局,《写像秘诀》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今天,王绎强调的“真性情”和“形神兼备”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现代肖像画创作提供宝贵的启示。

            (作者:王水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