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7月15日,“为政以德——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展”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广业堂开幕。曾作为明清最高学府讲学之所的殿堂,广业堂化身为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引领观众探寻中国政治文明的德治基因。
本次展览从思想、制度、实践3个维度,结合实物、多媒体互动与历史场景复原,系统呈现了中国古代官德文化的演进脉络与精神内核,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面“以德润政”的镜鉴。
步入展厅,一面醒目的黄色主题墙吸引了公众的视线。“黄色象征大地。为政者唯有立身以德,方能如大地般稳固。”本次展览策展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馆员孔喆介绍。在墙顶,一束仿北极星的灯光正幽幽闪烁。孔喆指向星图解释:“《论语》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即北极星,亘古不移,群星自然环绕。执政者持守德行,政令便如星轨运行般畅达,人心归附,社会方能清明有序。”
在第一单元“官德思想,源远流长”展区,玻璃展柜内的《尚书》影印本引得观众驻足观看。孔喆表示:“《尚书·皋陶谟》所言‘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是中国最早的‘为官九德’标准。”转身处,一方斑驳的《大学》碑拓片更显厚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十六字,将个人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贯通。”有观众发出感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头就在这里啊!”
在第二单元“制度完备,保障德行”展区,“审音御史”互动台前聚集了不少观众。“请大家试试我们设置的‘听音辨籍’题目,乾隆年间有位操着浙江口音的官员欲赴浙任职,虽辩称幼时随父旅居留下口音,仍被皇帝改派福建。”孔喆介绍:“科举时代通过审音严查‘冒籍’,确保地域回避制度落实。制度堤坝不筑,德才兼备便是空谈。”此外,这一单元还展示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演变图谱,有家长对孩子说:“古代防舞弊,比现在高考还严呢。”
第三单元“言行实践,中流砥柱”聚焦历史上的官德实践。通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诸多官德著作、家训、官箴等史料文献,展览展现了“清、慎、勤”“修身为本”“诚意正心”等道德实践。记者看到,角落的一方展台上,观众正将三枚分别刻有“清、慎、勤”的印章蘸上朱红印泥,印在展览手册上。“清是清廉;慎是慎独,如韩非子说官员嗜好外露易被钻营;勤则是勤政。”孔喆托起一方印解释道:“这三字箴言由三国时期的司马懿首倡,至宋代成为官箴核心。清代康熙常手书这三字赐予臣子,因此我们特制凹凸印模,让观众自己来印,希望官德思想能够‘印’入人心。”
行至出口,孔喆驻足于广业堂匾额下向记者介绍:“‘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我们的展览选址于此恰有深意——我们想提醒公众,要想成就伟大功业,必须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多媒体互动装置还收录了狄仁杰、欧阳修等20位历史名臣的廉政事迹,观众可通过触控屏查阅其政绩与评价,在互动中更为深刻地体会到官德的社会影响力。
据悉,作为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精心打造了此项专题固定展览。“它是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激励今人以史为鉴,共筑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卢嘉兵表示,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寓官德教育于儒学教化之中,为学子们此后为官从政奠定了深厚的道德根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官德文化如同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历代统治者对吏治清明的追求,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治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