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愿杜鹃声里 行遍处处春山——郭味蕖《丽日》赏析

        作者:郭远航2025-07-17 09:05:36 来源:美术报

            (1/2)郭味蕖 惊雷 122×94cm 纸本设色 1962年 郭味蕖美术馆藏

            (2/2)郭味蕖 丽日 122×96cm 纸本设色 1962年 郭味蕖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郭味蕖先生是坚定的写生画手,他主张“从大自然中来,得江山之助”。他身体力行,带领学生到山野写生、创作,求取新的生命意象和表现方法。他在画上题:“我愿杜鹃声里,行遍处处春山。”又题:“每忆昔年杖藜过黄山排云亭看云海,一路山踯躅殷红如火,久久不能去怀。”

          杜鹃一名山踯躅、羊踯躅,《本草纲目》中说:“羊食其叶,踯躅而死,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此说已被现代医学否定。但杜鹃成为山行娱目的游伴,却盛行千年。

          《丽日》这幅画,便是其黄山写生期间所作,是郭先生的代表作。

          1962年春末夏初,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画科主任的郭味蕖先生,率学生赴黄山实习,山上山下共住了20余日,饱看山容水貌。融入大自然的郭味蕖十分兴奋,带病坚持,作山水、花卉写生近百纸,并撰《黄山行》日记,记述了整个行程感受。又根据写生进行创作,其代表作如《惊雷》《绿天》皆一时之作,《丽日》为此中重要一件。

          这次实习是根据花鸟科教学大纲的课程要求,为学生的毕业创作搜集素材。此前一年,郭味蕖先生主持制定了《中央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大纲》,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增加了写生课程的分量,力图通过写生提高创作。但学生分科不久,野外写生经验不足,郭味蕖就身体力行,从选材到提炼,从技法到理论,从写生到创作,进行深入指导,使学生上手很快。从黄山下来后转道南京,师生一行与江苏省美协、省画院、南京艺术学院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座谈,深受好评。

          《丽日》选取了黄山很典型的两种植物:翠竹和杜鹃。几只新篁,一块山石,与红、白杜鹃相互掩映,仿佛一首浅唱低吟的小诗,把雨后阳光普照、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色毕现无遗,正应了那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表现出万物和谐自由的情绪。虽然是通过写生抓取了最典型的形象和特征,但郭味蕖先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做了合理的裁剪取舍,笔墨功夫也非常到位。墨色仿佛金石槌拓般的浑厚凝重,却丝毫也不滞结;五彩彰施,彼此映照,而又巧妙衔接;线条的对比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整幅画在沉着静谧的气氛中,闪耀着清新灵动的感觉。

          中央美院教授、郭味蕖三子郭怡孮先生对此作也有分析,他说:

          “《丽日》虽然是黑、红、绿、白、蓝五色具备,但从整体来看,色彩都不是饱和的,而是一种中灰调,与重墨的石块形成整幅画的节奏,仍然十分和谐,表现了宿雨乍晴、山翠欲滴的黄山山野花卉的明丽景象。是一幅工笔和写意相结合、重彩与泼墨相结合的代表作品。”

          1962年是郭味蕖先生艺术创作的最盛期,也是他艺术风格的成熟期。彼时先生54岁,风华正茂,这是他第一次去黄山,与同学们在一起,极为兴奋,撰有完整《黄山行》日记。据日记记载,此画作于1962年6月1日。郭味蕖此行饱看杜鹃,“早起决定登山,师生八人一路攀高履险,颇可畏惧。经慈光寺,原建筑甚精,惜已残破,再上立马亭、蟠龙坡,皆佳胜。铁栏千仞,如登云表,在半山寺少憩。遍山青松杜鹃,百鸟声中,穿云渡雾,恍如神游天上。”

          “此路少人行,箬竹夹道,各色杜鹃花纷奇斗胜,老柯高七八尺,有丈余者,干粗如杯,欹斜岩边涧角,枝头花红如簇如火,遍布林莽间,极为显明。”

          此时,郭味蕖在艺术创作上提出“三结合”理论,即“花鸟和山水相结合,工笔和写意相结合,泼墨和重彩相结合”;又提出“两个深入”,即“深入自然生活,深入社会生活”,并身体力行之,以求索对中国花鸟画的革新。他说:

          “所谓艺术修养、思想方法、审美观点,根本问题是生活问题。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认识客观规律。正由于画家有了生活感受,有了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感情,在他的画笔下,才能使非人性的花鸟树石,具有了社会主义时代思想感情的表现。画家在创作上是导演,目的性要明确,主题思想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先选取主题思想,再斟酌适当的笔墨技巧去表现它,因此,生活实践,不是走马看花,而是要深入地、反复地搞。”在他看来,不能埋怨生活,说下去也搞不出东西,不下去也可能搞出东西。画家在思想感情上没有变化,到生活中去也不会发现新的题材,虽说有了好题材,没有时代感情,没有革命干劲,依恋旧形式、旧技法,往往好题材也会被糟蹋。所谓的新,并不是古人没有画过的叫新,也不是只画南瓜,不画牡丹。画家深入生活,主要是为了转变思想,不然就不能掌握美术创作这一武器,不能为广大人民服务。花鸟画家具备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创作出为工农兵所喜闻乐见的新时代的花鸟画。

          郭远航(郭味蕖美术馆馆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34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