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印象客家:客家文化追根溯源

        作者:刘根旺2012-08-01 21:37:41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文化的产生是群落生存、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客家先民经过五次的迁徙,从中原到南方,所形成的文化更是兼具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真正好的设计,是对文化的理解与运用,一个空间能让他乡人找到故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日常生活的点滴,这便是好设计。而“客家印象”便是这样一个空间。

            客家日常生活印象

            印象客家坐落在福州鼓楼区屏西110号澳门8号的园子里头,依山而建,跟客家部落的分布一样,依山而居,经过一段路程方能寻到。远望客家印象的时候,感觉是山里一户人家,静谧,乐其所居。走到跟前,便忍不住的觉得亲切。门外枯干的树枝下砻谷的石盘,用茶渣、稻草圈成的普陀坐垫,仿佛自家院子里的场景。而左侧挂着客家人迁徙的地图,更是让人感受到客家人“四海为家,追根溯源”的理念。

            进大厅,空间中无处不是故乡的影子。客家人是个爱竹的群落,小时候常听一句俗语“笋尖燥台冒”。因为门前院子后都栽种着竹,竹笋都长到灶神跟前了。种竹除了让生活环境能四季伴随绿意外,聪慧的客家人,用竹子做成各样巧用的家具,簸箕、篮子、簸箩等等。此案天花板上的圆形竹簸箕,就是我们客家人日常用来晾晒干货的常用物品,竹篾上刻上客家百家姓,好似客家祖地“石壁”祭祖处的牌位。除此外,空间中的摆件篱笆墙、大茶壶、官帽椅,无处不是沾染着客家人生活的影子。厅堂内摆设的红木椅子,简洁、秀丽、挺拔、向上,跟客家人一个脾气。

            厅堂背后的玄关处,墙面挂满了客家人生活的点滴照片。客家人住的不都是圆形土楼的,有方形,异形,也住在木质墙体,蓝色瓦房的类四合院房子。一般分厅堂与侧房,偏房,厅堂中大多有天井,天井中则摆放着盛水的大缸。这样的厅堂文化大概是客家所特有的,一是按居住风水来而做的摆设,二是水可接天上落下的雨,作为日常洗衣之用,客家人节俭由此可见;三是客家房子多为木质结构,存储水,得以防火灾。

            右侧涂黑色的墙面与土楼样子一致,方形的镂空处都贴上了乡下老房子房顶用的青色的瓦片,现在已经没人生产了,但雨打瓦片的清脆音质是客家孩子脑海中最动听的音符。脚下乌黑的鹅软石也是乡间小溪里才特有的东西,小时候爱搬开石子,找躲藏在底下的贝类。去河里摸鱼的时候,踩着长着青苔的石子也要倍加的小心,以免一个打滑落入水中,离家几百里,圆润光洁的石子是故土的一部分。

            藤蔓灯是现在生活中常见之物,而这个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我们老家用来遮雨的斗笠的造型改编而来。而藤蔓下大缸就是天井中常备之物。

            客家饮食印象

            客家人爱自己圈养鸡、鸭、猪、牛、羊等动物,一则过年过节时用,一则生丧嫁娶大事等用,客家人是一个时刻未雨绸缪的群落,每年年初开始就计划着这一年的各类大小事务,早早做准备。圈养家畜的房子一般设在离家几十米内,方便喂养。所以居住之处往往形成T字形。

            “客家印象”文化会所,保留了客家居住的样子,在住房一侧另外延伸出院子,院子外设有小池塘,用心的业主,为了营造故土的气息、味道,沿着墙角种上了特地从老家移植来的羯类植物。在宁化老家,几乎家家户户门外都有小池塘,在池子周围插上支架,种上各样豆角。等豆角成熟的时候,要泡茶便可往门外摘些豆做配料,新鲜,味甜。

            宁化的客家人每天都喝擂茶,不管上山下地多劳累,回到家中,一碗擂茶下肚,便觉得全身又有了气力。另外,喝茶也是乡里乡亲亲近的一种日常生活习惯,大概客家人走到哪儿都异常团结与这也有一定关系。另外,客家人居住山区,湿气重,擂茶有祛湿、健脾的功效,无食欲的时候,喝着茶泡饭就能开胃。客家人的饮食较为简单,就像客家人的个性一样,直爽、简单。

            “南有大魁树,北有石壁村”,石壁是客家人的根,是故土,客家人走遍天下,都不能忘记的是那滚滚的血脉。在这所城市里大学、工作,能寻到乡土的气息,倍加的温暖。能吃原汁原味的烧卖、红姑、酒酿,也是一种幸福。客家文化慢慢的也随着客家人走遍全国,能让客家人在异地找到根,又何尝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而这个体现能将空间的主题完美呈现,将文化因子应用自如的设计,才是对设计的最高理解与运用。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扬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