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名人信札:微信之王梁鼎芬

        作者:核实中..2012-07-21 21:25:43 来源:收藏·拍卖
          广东近代名人之中,写信最勤快的,大约就是号称“梁髯”的梁鼎芬了。

            梁鼎芬(1859—1919)的际遇不可谓不奇,少年科甲,二十多岁就入翰林,刚想在北京政坛施展拳脚,碰上中法战争,他大胆弹劾李鸿章(有传说是他的座师李文田给他看相,怂恿他弹劾李相,否则短命),连降六级,贬为外官。幸而遇上了第二个贵人张之洞,张赏识他的才华,还让他当上广东新创办的广雅书院首任山长。李鸿章失势,他又做到武昌知府,湖北按察使,谁知又得罪了当国的庆亲王,再次辞职。

            如果民国不成立,梁鼎芬可能就沦为一个失意的官员和诗客而已,辛亥之后,梁鼎芬的命运忽然发生变化,逊帝和小朝廷任命他为进讲师傅,给逊帝教书,梁从此进入他一生最辉煌的时代,留存下来的梁鼎芬书札,绝大部分写在这个阶段。

            梁鼎芬的写信,确实别具特色,不光在同时,在整个清代恐怕也是少见的,我总结为,字数少、信札多、内容少、信纸多。

            字数少,是指梁鼎芬的信札,大部分都只有几行字。清人书札,多数为八行笺纸,抬头另起,各有规格,一般而言,写小字楷书都要超过四行才算有礼数。梁鼎芬的信却比微博还要短,我见过短小的如:

            我有阮文达梅花,他日同赏。(致辛耀文,咸韶斋旧藏,2011年广州华艺国际冬拍)

            此时寻晦若不到,薜庵明日饯。(致赖际熙,赖恬昌藏)

            书稿奉赠,即以为别。(致忆园太守,北京保利2011年6月拍卖)

            以上这些与其说是信札,不如说是便条来得合适。梁鼎芬存世的信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这种寥寥数字,只说一事的便条,不过这也显示出他性格之中,不拘礼数的一面,清末官场规矩很多,其中同僚之间的来往函札,很多都是虚词谀颂之类,梁鼎芬的信单刀直入,说完即止,在当时肯定算是一个异类。

            不过写信字数少,就离不开多写,梁氏信札的存世量,在广东名士之中绝对是排第一。往往写给同一家或者装成同一册的,动辄数十通以上。多的时候还可以过百件,如去年广州华艺国际冬拍出现的一册信札册就有一百页之多。有不少还写在其他朋友的名片上,只有简单一两句。附带一说的是,清末人写在别人名片上的短信是一种风气,有时还不具自己的名款,有时会被错认是名片的主人所写,这是鉴别的时候要注意的一点。另外清代人写信,在同城之间多数是托跑差传递,所以信封上只写简单地址甚至不需地址,只写某老爷大人收,即可送达,可以想象,梁鼎芬的朋友肯定经常见到这位可怜信差的身影。

            我见过的梁鼎芬信札之中,其实也不乏字数颇多的,例如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藏的三大册梁氏书札之中,就有寄给学生江孔殷讨论光绪崇陵的修建资金问题的,长达数百字。

            崇陵是德宗光绪帝的陵寝,按照清室退位条例,德宗的陵墓由民国政府负担费用,继续施工。梁鼎芬为了表示对光绪的忠心,自愿请缨去做崇陵的监督工作,此中的甘苦,非一般人能想象。北洋政府财政本来就很紧,崇陵的建设费用一拖再拖,梁鼎芬为此疲于奔命,在很多遗民的回忆中,都经常提到梁鼎芬用崇陵雪水相赠的事:他定做了一批陶瓷瓶子,将冬季崇陵宝顶(陵墓上方)上的积雪水装进瓶中,分送给各地遗民,目的是希望他们给崇陵捐款。除了雪水之外,梁鼎芬还经常将崇陵的祭品分送给遗民们,现在存世的大量书札就是这期间的募捐信,其中分送祭品的数量最多,如:

            先后周年,崇陵大祭,饽饽二件奉上。(2011上海道明五周年秋拍)

            西陵海棠木瓜,四颗奉上。

            今为 孝定景皇后周年祭晨,饽饽二枚奉上。(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藏)

            饽饽是满洲祭祀常有的祭品,通常祭祀之后,这些冷馒头不会有人问津,细心的梁鼎芬则将它们分寄到各地,其实用意也是募捐。除了馒头木瓜,他还将自己的近照寄给朋友,如广州嘉德2010年夏拍的信札册就附有梁鼎芬的近照,长须飘飘,气场颇强。

            1915年,崇陵终于竣工,据《晚清宫廷生活实录》记载,在奉安光绪和隆裕太后时,工匠正要放下顶门的自来石,梁鼎芬忽然冲进地宫,说要殉葬,同僚几个人才把他拉出来。这种举动令当时遗民颇为侧目。

            除了勤写信,梁鼎芬的信纸名号之多,恐怕也是清代第一的,目前所见的,有葵霜阁,耻堂,病翁,藏山,竹根亭,鹿亭,一遽轩等等,不下五六十种,根据我所见的信纸格式,其实他是以相同的边框,换上不同的书斋名号,这样可以省下一些印刷信纸的费用,至于书斋名号则全部出自梁氏自己的手笔。

            从书房角度上来看,梁鼎芬的字颇有自我面貌,他早年书房比较罕见,我所见最早的有光绪初年他中进士之前的书札,开始露出尖利的笔锋,到了晚年,他更加参以瘦金体,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尤其以写小字条幅和团扇为佳。除此之外,他还能作简单的山水,疏林远树,有元人意态。

            梁鼎芬在守陵的时候,看中了崇陵所在地金龙峪附近一处名为梁格庄的地方,并吩咐家人以后要将自己安葬于此,为德宗作陪侍。1919年,梁鼎芬病逝后,家人遵遗嘱将其安葬梁格庄,众多遗民赶来参加葬礼,他的外甥,著名画家余绍宋曾绘有《梁格庄会葬图》,有曾习经等众多遗民题跋。从此,遗民们再也收不到梁髯的“短信”,只不知他们会不会惦念起逢年过节的那份饽饽来?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扬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7(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