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彬 | 从江淮大地到雪域高原的书法人生

        作者:赵越2025-08-07 08:42:3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李彬书法作品

          从2018年克服高原反应创作巨幅作品,到创新汉藏双语书法《扎西德勒》,再到捐赠百余件作品助力文化润疆,李彬用软笔诠释藏文神韵、以公益教学培育人才。他分享了悬空书写12米长卷的艰辛、与藏文书法家碰撞灵感的细节,更道出“书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的深刻感悟。让我们一同走近中国书协理事、西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彬,揭秘这位“文化使者”以笔墨架起汉藏交流桥梁的动人故事。


          笔墨启蒙——“把字写好是一个人的门面”

          1972年,7岁的李彬在安徽巢湖老家的中药房里,第一次握紧了父亲用旧报纸裁成的毛边纸。柳公权《玄秘塔碑》字帖与父亲手写的药方,成为他最初的书法启蒙。“那时候家里没有电器,连手电筒都是奢侈品。但是父亲说,把字写好是一个人的门面。”这种朴素的认知,在他心中埋下了对书法的渴望。

          从临摹柳体到精研行草,李彬的笔墨之路始终与时代同频。2002年,他开始担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函授教师,通过每月批改学员作业的方式,将传统技法传递给全国书法爱好者;2007年,他作为北京大学第二届书法研究生班助教,开启高校书法教育生涯;2019年,他当选为西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从此将文化援藏的使命扛在肩头。

          李彬回忆起和西藏结缘的瞬间,那是2018年藏博会期间。李彬应邀在开幕式现场创作巨幅书法。为呈现最佳视觉效果,工作人员将12米长、1米高的宣纸悬空铺展于舞台上方,李彬克服高空书写挑战,以悬空挥毫的方式书写“畅游新西藏”五个行书大字。从起笔到收锋,他仅用十余分钟便完成创作,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笔力遒劲如刀凿斧刻,墨色淋漓似江河奔涌,最终这件悬空而书的作品成为开幕式上最震撼的文化符号,现场观众无不惊叹于传统书法与现代展示形式的完美融合。


          墨韵流芳——百幅书法精品捐赠西藏美术馆

          作为中国书协理事、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李彬的创作与理论并重。3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展览,获《书法报》首届“兰亭诸子”奖、中国书坛首届“百强榜”百强、安徽省“十佳”青年书法家等荣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西藏美术馆、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群艺馆等机构收藏。

          2021年8月29日上午,“李彬捐赠西藏美术馆书法作品公益展”在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幕。此次展出的公益捐赠作品100件,创作时间最久的一幅已20多年,十余年以上的有多幅,有些则是专门为此次公益展所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艺术思想。“当时展览100件作品所有的装裱、运输、出版、设计以及公益展相关费用超百万元,全部是我个人出的,展出的作品全部捐赠给西藏美术馆。”李彬告诉记者。

          此后数年间,李彬累计捐赠书法作品超万平方尺,涵盖西藏美术馆、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林芝市美术馆等单位。“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是各民族交流的纽带。”李彬以笔墨为媒介,让书法文化在高原生根发芽。


          深情挥墨——用书法作品献礼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李彬创作了4幅书法作品,献礼这一历史性时刻。

          第一幅作品《辉煌六十载 幸福新西藏》,雄浑苍劲的隶书笔意、浓淡相宜的墨色晕染、刚柔并济的线条张力,笔锋起落间,既有高原的雄浑壮阔,又见发展的蓬勃生机,恰似一幅以墨为魂的时代画卷。第二幅作品《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 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取材于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村民的质朴心声。李彬以牦牛脊梁般坚实有力的笔划,将西藏老百姓的感恩之情与传统书风相融合——横如大地沉稳,竖似青山挺拔,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的鲜活生命力,又赋予其书法艺术的庄重感,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层面的生动注脚。

          第三幅作品为李彬原创诗词,以草书长卷形式呈现。通篇笔势奔放如江河奔涌,又暗含“空与实”的辩证韵律:浓墨重笔处似群山叠嶂,飞白留白处若云雾缭绕,通过墨色与空间的虚实对话,将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化为视觉的交响诗篇。第四幅作品同样为自作诗词,以行草结合之法书写。作品中,既有行书的流畅洒脱,又见草书的狂放不羁,时而如骏马驰骋,时而若溪流蜿蜒,最终在“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中达成平衡,既彰显传统书法的根基,又呼应时代精神的跃动。


          文化润疆——做汉藏书法交融的实践者

          李彬推动汉藏书法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歇,每年为西藏大学师生开设书法讲座,从艺术学院到边境检查站,他的课堂覆盖城市与高原……

          李彬创作的汉藏双语书法作品《扎西德勒》堪称文化交融的典范。这幅作品以创新形式将汉语与藏语“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并置呈现,既保留了两种文字的形质精髓,又通过书法艺术实现了文化基因的互鉴。在创作过程中,李彬频繁与藏文书法家切磋交流,深入探究汉藏书法的异同:藏文书法以硬笔书写见长,线条刚健如牦牛脊骨;汉文书法则依托软笔,讲究墨色浓淡与空间留白。为突破工具限制,李彬创造性地采用篆书笔意重构藏文字形——通过调整笔锋弹性与墨液渗透,既使藏文线条饱满如青铜器铭文,又保留了汉文书法“计白当黑”的审美意趣。最终呈现的作品中,藏文部分如雪山巍峨,汉文部分似江河奔流,两种文字在纸上形成视觉对话。

          “书法是活的中华文化基因,既要守护传统,更要促进交融。”李彬以实际行动诠释:文化援藏,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更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石。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