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一切记忆中的美好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保留在画面中

        作者:桑蕾2025-08-07 08:39:44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消逝的光年——偶人之二》  136×68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北方夏日的天气也总是清凉,云悬浮在蓝色的半空中,是这个季节视线牵引的地方。走在家旁边的小路上,大大小小的叶子是头顶的浓荫,间或有青色的核桃,好看的花朵,这个时候应该是小鸟、松鼠开心的时光吧。这样的季节里最适宜重温一些读过的书,看一场相熟的电影,想念消逝光年中的旧友,涂抹有时间痕迹的画。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画面中关注时间的,也许是从临摹壁画开始,也许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以旁观的视角去记忆那些生活中美好的场景。一个夏日,家人一起去湖边的朋友家做客,我还是八九岁的样子,父母和朋友们在开怀畅饮,我一个人早早地吃过饭来到湖边,只把头露出湖面感受夏的炙热,浸透于湖水的清凉中,远处是黛色的小山,杨柳轻轻的在浓荫中摇摆,歌声就那么不经意的出现于夏日的沉闷空气中,婉转、悠扬,好像第一次听见这么好听的歌声,那是一个阿姨的声音,她总是戴着黑框眼镜,面色黝黑,性格爽朗,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好听的歌声,那个下午的美好是我第一次有意识地想记住的画面。也许因为我是家族同辈中最小的一个,不能完全地理解与融入哥哥姐姐们的世界,才让我有了旁观的视角和记录画面的习惯。小时候放学回家楼房缝隙里超级巨大的红色月亮;朋友聚在一起在夜色中聊天的静谧;回家小路旁河水中电线杆蜿蜒成好看的墨色曲线;远方朋友淡蓝的信纸和眼镜形状的手表礼物;陪伴的毛绒玩偶和我少年时代的叫舒克的小狗,一切珍视于记忆中的美好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保留在画面中。

          我希望以一颗纯粹之心潜入自己的前世今生,记录下自己逝去的光阴与梦境。窗前拉琴的女孩,倏忽间又坐在桌边的长椅上看书,刚刚还扯着气球的女孩,此刻已倚在窗前看昨日的似水流年……希望毛笔可以透过这些消逝的故事涤除繁复,归于平淡。

          《消逝的光年》系列作品画中的女孩,就像我们时光中看到的自己或他人,既似清晰可见,实则面目模糊,如我们清梦中的玄人。我试图把记忆或梦境中的残存片段以绘画的方式展现于方寸之间,让观者走入这些消逝的记忆荒野中,《消逝的光年∙哥特的新娘》《消逝的光年∙白夜行》《消逝的光年∙纸鸢》《消逝的光年∙木玩世家》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时光的尘埃在眼前弥漫,辨不清是画里的自己真实,还是画外的自己虚幻。所有的一切终归于一场似是而非的昏昏旧梦。

          中国古老的美学里面一直有着一种可贵的哲学精神——静与安详。这种精神在传统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倪云林山水中的静谧与散淡,赵佶《听琴图》中人物的屏气凝神,都传递出一种平和的静之安详,让人心向往之。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这从中国的佛教造像上可以一窥。微合的双眼,嘴角的微笑,充满了慈悲与怜悯,这种宁静似乎已经沉浸于中国人的魂灵。只是现在太多的人跑得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慢慢地去画,慢慢地去感受,想念消逝光年中的旧友,涂抹有时间痕迹的画。一本旧书,一个民国青花,一只随手的茶杯,一个记忆中渐次模糊的面容,幻化成墨色在画面中轻轻地流淌。描绘旧物是水墨的擅长,枯笔皴擦出书页的折痕与磨损,淡墨点染开经年的油渍,青花的釉色以石青略略薄染,呈现经历时光后温润的幽光。和朋友聊起喜欢的画,那些不四处他顾的画家,聪慧的以另一种视觉角度启示世人,安静的亦或浓烈的,总是好的。喜欢这样的静与安详,希望这样的感受可以来到我的画中。

          “每个人是每个人的过客,每个人是每个人的思念,眼中的星辰月光,消失在心中的光年。”是一首喜欢了很久的歌,时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列疾驰向前的蒸汽小火车,浓烟滚滚,让人辨不清来时的路。我还并不清晰此生究竟的意义是什么,只是惯性地握着经年的毛笔涂涂画画,也许只有这样才会让消逝的光年重新浮现,让浮躁的心变得安稳,让飘摇的时间留下痕迹,在岁月流淌的长河里看见自己的一点点倒影。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2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