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

        作者:核实中..2015-03-07 14:57:0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1/15)展览海报

            (2/15)《采莲图》 王明明

            (3/15)《湖山清兴之七》 买鸿钧

            (4/15)《轻风拂细柳》 刘旭

            (5/15)《瑞花系列之一》 李雪松

            (6/15)《晒网》 卢平

            (7/15)《扇缘》 彭薇

            (8/15)《疏影系列之三》 王冠军

            (9/15)《水墨乡情系列之二》 谢永增

            (10/15)《踏雪图》 纪清远

            (11/15)《为爱秋声系列之一》 方政和

            (12/15)《乡野拾趣之一》 陈福彬

            (13/15)《兴福禅寺之五》 徐钢

            (14/15)《寻花系列之四》 莫晓松

            (15/15)艺术家创作手记之二 花神 蔡玉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5/03/10~2015/03/18
            展览地点:[北京]-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北里1号-(北京画院)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王明明、买鸿钧、刘旭、李雪松、卢平、彭薇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由北京画院策划组织的“咫尺天地——北京画院画家小幅作品展”将于3月10日至3月18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此展是继北京画院主办的“疆域行歌——北京画院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展”成功举办后北京画院在职画家再次集体亮相,共展出小幅中国画作品一百三十余幅。

             中国绘画绵延千余载,不仅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方法,同样也建构了自身特殊的观看方式。如手卷、册页不仅是一种装裱形式,更符合中国文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那些尺度不大且便于携带的作品,欣赏时由画家或作品的主人亲手打开,与三、五观者分享,在舒卷时、开合间,体味天地气象。这种形式虽然相对私人化,但逐步与文人画创作融为一体,进而甚至超出了绘画的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有机部分,无可分割。

             小幅作品多为性灵之作,重意、重趣,值得品味。不能视小幅作品就是由大画缩小而来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表现形式上,小幅作品首先要笔精墨妙,以少胜多,以一当十,小中见大,小中见真。宗少文曾言:“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娄尺,体百里之远。”对于画家来说,是否能驾驭小幅作品,是其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具体表现。

             世界总在变化,雅集赏玩虽然美好,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还是产生了距离。今天画作无论是在美术馆、在画廊、在艺术博览会上,通常被逐一悬于墙上,这样的观看方式适应了美术馆的“公共性”需求,顺应了 “民主”的要求。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展览空间的不断增大,画家的创作也日渐为了展览时的“眼球”效应,而将作品越画越大,甚至有了大而无物的趋向。这恰恰丧失了中国艺术中“小中见大”、“咫尺乾坤”的意境,更因单纯追求恢弘的气势,而少了中国艺术的内敛含蓄与笔端的精妙韵味。

             北京画院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以继承传统为核心的国家级画院,有必要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喧嚣中表述自我的态度。因为艺术不同于体育,其有多方面的标准。此时,北京画院推出“咫尺天地”小幅作品展,希望与大家在静静的近距离观赏中,觅到中国艺术里的笔精墨妙与胸中意蕴。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08(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