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克劳德·莫奈印象的巅峰

        作者:全东语2023-10-30 07:55:07 来源:美术报

            (1/3)克劳德·莫奈 波迪吉拉 布面油画 1884年 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2/3)克劳德·莫奈 紫藤(局部) 布面油画 (1919-1920) 巴黎Marmottan莫奈博物馆藏

            (3/3)克劳德·莫奈 玫瑰(局部) 布面油画 (1925-1926) 巴黎Marmottan莫奈博物馆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意大利小镇波迪吉拉的海面碧波荡漾,如清澈的蓝眼睛向天空投去多情的眼波,拍打着起伏的心绪;沿山坡错落而上的房屋红顶掩映着绿树,浪漫闲适,风情洋溢。“我现在真正感受到这里的风景”,克劳德·莫奈在给妻子爱丽丝的信中写到。这个迷人的小镇距离摩纳哥和法国边境都只有几英里,是一个美丽得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1884年,克劳德·莫奈旅行到这里写生画画,原定三周的行程持续了三个月才结束。

          波迪吉拉的光线、色彩和丰美的植物深深吸引着莫奈。他沉浸在这光彩炫烂的自然之中,忘却了时间和周遭的人事,不可遏制心中用画笔记录这一切的渴望。独自在博迪吉拉穿梭探访,真正感受蕴含在这风物中的视觉和心灵的“印象”。1884年2月3日莫奈给爱丽丝写信到:“我仍在努力工作,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 能大胆地在画中使用粉色和蓝色的各种色调,它很迷人,很宜人。”在这期间,莫奈画了一系列波迪吉拉的风景画。而这一幅芝加哥艺术学院收藏的《波迪吉拉》仿佛正是信中所描述:粉色和蓝色的各种色调弥散地闪烁在整个画面,树木葱郁,白色的房屋在绿色深处闪现,遥远的海岸线宁静飘渺,融入天空。激荡的色彩和光影在风中颤动,自然的精灵在画布上妙曼起舞。

          莫奈经常外出写生创作,但是始终保持与爱丽丝的频繁通信。爱丽丝·豪斯赫德是莫奈的艺术投资人欧西德·豪斯赫德的妻子。1879年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美尔因病去世,欧西德也破产去往国外,随后莫奈与爱丽丝一起共同生活并抚养他们的8个孩子。1883年莫奈在吉维尼租下了一处住所,随着他的作品被介绍到美国以及他与罗丹在巴黎乔治·普迪画廊举办联展取得极大的成功,经济上也渐渐得到丰厚的回报。7年后,莫奈买下了这所宅院并进行了大量的修缮,特地从各地找来珍奇花木建造了花园和睡莲池塘,这就是现在著名的莫奈故居。

          徜徉在吉维尼的莫奈故居,从水面到花畦,还有高高的花门和错落的花架,层层叠叠的睡莲、银莲、桃金娘、玫瑰、蔷薇……乱花迷眼,光影徘徊。在莫奈生命的最后20年里,这里的花园是他最重要的创作主题。我仿佛看见满架的繁花和池塘里的睡莲从莫奈的那些画作中生长出来,蔓延缠绕,满目娇艳;又仿佛那一幅幅巨大的油画《睡莲》、《鸢尾》、《紫藤》…… 簇拥着这里的每一处空间,如这自然的一面面镜子,反射着无边的光芒和色彩,如梦似幻。睡莲铺陈于水面,与天空的反光融为一体,水草枝枝蔓蔓,潜藏幽微的生机;鸢尾身姿妙曼,舒展昂扬;紫藤垂下迷乱的光点,空气中泛起紫烟;而他生命中最后的作品《玫瑰》却是浓烈而又沉郁、狂乱而又破碎,直至渐渐沉静。这就是光与色的可见世界,轮廓消融在光与色的持续相互作用之中;空间时而平滑,时而闪现,是不清晰印象中最真切世界的瞬间捕捉。

          莫奈在1920年给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盖弗罗伊的信中将尤金·布丹和卡米耶·柯罗定义为最早的印象主义,就称其为“瞬间性“的产物。那时布丹已经去世22年,莫奈依然向盖弗罗伊谈到他大约15岁时在勒阿弗尔认识布丹的情景。是布丹告诉他学着去很好地描绘,学着欣赏海洋、光线、蓝色的天空。而瞬息万变的天空正是“天空之王”尤金·布丹追逐光影和色彩变幻的天堂。莫奈在他晚年功成名就之时依然强调:“我将我的一切归功于布丹,我将我的成功归功于他。”

          想来莫奈也许依然还会记得60多年前写给布丹的那些信吧,其中一封信开头第一句就写到:“如果时间充盈,我想告诉你我在巴黎看到的所有美好事物。”而正是这些美好的事物,让莫奈从一个小地方的漫画少年走向印象主义的无边光景。

          如果时间充盈,这世间还有多少美好的事物可以分享呢?莫奈直至他86岁在孤独和病痛中离开这个世界,从未离开过印象主义,他在这个探索中走向更精神性更崇高性的巅峰。

          (文中信件内容引自全东语《画家的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7(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