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石,又称“吉祥石”“碧紫石”,是“宁夏五宝”之一。它产于峥嵘险峻的“塞上名山”贺兰山间,形成于18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是地层中染色沙质极岩在自然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块状岩体。构成贺兰石的矿物非常微细,只有头发丝的几十分之一,相互之间聚结又特别紧密。就在这般细腻的基底之上,均匀散布着许多坚硬的石英粉和铁矿物微粒,它们恰似在贺兰石中嵌入了“硬质合金”,使贺兰石具有结构均匀、质地细腻、古雅莹润、刚柔相宜的特点。尤其是贺兰石的色泽,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紫绿两色天然交错、相互辉映,令石质更显斑斓秀丽,正所谓“紫底绿彩相辉映,晶润滑腻最上乘”。
前不久我去宁夏旅游,在当地的贺兰石市场上,欣赏到许多镶嵌着“玉带”“云纹”“眉子”“石眼”的贺兰石。其色泽纹理巧夺天工,或如山涧流水,或如人体物形,或如花草鸟禽,或如河鱼小虫,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天然成趣,清雅美观。
据有关部门勘测,贺兰石仅分布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口子、小口子到拜寺口地区,可供开采的中心区储量较为有限。当地政府为保护和科学开发贺兰石资源,对贺兰原石实行限量开采,这令贺兰石及其制品愈显珍贵。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和旅游市场的逐步升温,贺兰石的身价更是一路飙升,并已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远销欧美、东南亚各国。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以川石冒充贺兰石的现象。据介绍,辨别方法有“三看”:一看石料材质——贺兰石色泽浅绿、温润纯净,而川石多暗花纹,含杂质、暗紫红;二看石眼——贺兰石绿色界限清晰分明,而川石石眼模糊,过渡色看不清;三看形状——以贺兰石常见制品贺兰石砚为例,贺兰石砚无过多切割,尽量跟随石材自然形状走;而假冒的川石砚则形状较规则、样式较好看,通常有人工切割加工的痕迹。
贺兰石独具地域特色,以其雕刻而成的工艺品,既显塞北粗犷豪放的风格,又具江南细腻灵巧的神韵,集使用、观赏、收藏于一身,是宁夏独有的文化符号与艺术珍品。用贺兰石制成的砚台,温润如玉,绀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颖增辉,加盖后余墨数日不干不臭,兼之砚台雕刻样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更使之名声大噪——曾与端砚、歙砚齐名,有“一端二歙三贺兰”之说,深受历代文人、书画家的喜爱。清光绪年间,宁夏知府赵惟熙曾赋诗赞美它:“贺兰富砚材,堆砌成小山。夙有临池兴,薄书傥余间。”
1963年12月,董必武视察宁夏时,对贺兰石砚给予高度评价,并题诗赞曰:“色如端石微紫深,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语出《论语》,指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人品质高洁、意志坚定,不受外界的影响。这与贺兰石的性状正是契合。书法家启功酷爱石砚,在众多藏品中,贺兰石砚是深受他喜爱的用品。他曾赋诗赞美贺兰石砚:“中华民族交融久,万里舆图一版收。砚是贺兰山上石,班超有笔莫轻投。”
特殊的环境和形成过程造就的贺兰石,刚柔相济、苍劲天成,在国内收藏市场中代表了独具特色的“西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