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美术作品展览现场导览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供图
目前,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的展演活动正在川渝两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三大展览虽然媒介各异,却同源于审美之根、文化之魂、人民之心,共同诉说着一个主题——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在这里,艺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精神的书写、文化的自觉、时代的见证。这场让人身心愉悦的视觉盛宴不只是一次展会,而是一个特别的文化交流、艺术惠民的“场”,让城市的文化气息真正“活”了起来。
具有时代温度的视觉表达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沟通起艺术与人民、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倾情对话。”全程参与本届艺术节筹备组织工作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切实感受到艺术节走进了城市街区、融入了美丽乡村、来到了普通百姓的身边。丰富多彩的惠民演出、美术活动,让艺术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成了群众可观、可感、可参与的体验。这种深度的融合极大激发了全民的艺术热情,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和审美享受。
综观本届艺术节展出的美术作品,可以看到,大批作品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刻展示,有的作品艺术化展现“两山”理念,使观者能够直观感受并深刻理解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有的作品聚焦共同富裕,刻画人物满足、愉悦的神态,阳光洒在屋内的光明,将宏大叙事融入百姓生活,诠释了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更是人民心中获得感、幸福感的体现。在刘万鸣看来,这些作品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将深刻的理论思想春风化雨般融入创作实践,展现了美术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记录时代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贾广健认为,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首次走进美术学院的校园,让艺术精品更贴近普通欣赏者,是本届艺术节的一大亮点。“展览的组织策划方式和办展理念有着非常鲜明的导向。在展览现场,很多作品能够引人细细品味,展览所呈现的时代温度给我的触动很深。”贾广健说,当下很多展览对尺幅的要求越来越大,但中国艺术节的展览却没有对尺幅等形式做过多限定,形式上的适度自由显然能为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有利于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
湖北美术馆原馆长冀少峰用“观念多元、语言多样、题材丰富、制作精良”来概括自己的观展印象。在主题层面,艺术家从物质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等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此外还有AI题材、军事题材、农业题材等真实世界的多元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晓林认为,中国艺术节展出作品的丰富性还有待深化,其中,样式、媒介、视角的多样化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仅需要继续深耕本民族文化土壤,产出更丰富、更深刻、更具原创力的作品,更需要培养一种‘全球叙事能力’——学会用世界能听懂、愿意接受的‘语法’,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让中国艺术节在世界范围发挥更大的效应,是我们每一个艺术创作者和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李晓林说。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代大权看来,作品的传播效率与社会影响力既取决于其艺术本体的品质,也依赖于其时代语境的契合度,共性的认知为作品提供了接受的基础,而个性表达构成了艺术价值的核心。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往往在两者之间建立动态平衡。“在共性与个性的多重对话中,我们应该做到立意大、切口小,方法多、杂念少的创作,真正构建具有中国话语的当代表达,在多元共生的艺术创作中贡献具有精神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扛鼎之作。”代大权说。
艺术推动区域发展的积极探索
本届中国艺术节三大主题展览选择在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川渝地区举办,可谓意义深远。巴蜀文化的独特气质与创新活力不仅孕育了中国文化史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家大师、名篇大作,也为新时代的文艺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光彩,“文艺川军”也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力量和独特风景。
“在新时代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艺术节落地川渝,不仅是对两地深厚艺术传统的致敬,更是对区域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说,这不仅是一次国家级艺术盛会,更是一次对艺术深度介入城市、服务公众、推动区域发展的积极探索。本届中国艺术节展览的主题创作紧密围绕新时代的发展脉搏,尤其关注川渝地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方位新面貌。这种“新”不仅体现在城市景观、产业形态的更新迭代,更深刻反映在城市发展理念的跃升与人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改善。艺术家们以敏锐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将这些生动实践转化为具有时代温度的视觉表达,使展览成为记录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艺术载体。
四川美术学院是中国美术教育重镇,作为本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大展的承办方,不仅充分体现了其承办国家级大型展览的能力与担当,而且展现了学院在艺术创作与教育教学方面的深厚积淀与突出成果。据统计,在本次美术大展展出的500余件作品中,四川美术学院共有25件作品入选,这无疑是对川美整体创作实力的有力肯定。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说:“将老一辈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与青年创作者的创新探索并置呈现,这一策展思路不仅丰富了观众的观展体验,更促进了不同艺术语言、材料技法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强化了展览的整体性与思想性。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色彩与空间布局,展览力求营造可读、可感、可走近、可共鸣的审美场域,引导观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实现艺术与公众的情感连接。展览的开幕只是起点,四川美术学院将以此次艺术节为契机,持续深化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的融合。”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谢小铨也谈到,本届中国艺术节书法大展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彰显了巴蜀书法创作实力。“重庆在展览中被置于突出位置。无论是特邀名家还是投稿作者,重庆地区的书法篆刻创作均展现出鲜明的地域风貌和强劲的整体实力。特别是四川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的师生作品,风格突出、学术性强,体现了专业教学与创作实践的深度融合。大尺幅作品的视觉张力,使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书法家在宏大空间中挥毫泼墨时的笔势跃动与磅礴气势。这种作品与空间的深度对话,极大地增强了展览的艺术感染力与观赏性。”
谈及本次川渝协同办展,重庆美术馆馆长王发荣介绍,在文化和旅游部的精心指导下,川渝两地文旅部门及各承办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了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首先完善了组织架构,强化了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在资源统筹与活动安排上,实现了科学布局:开幕式设在成都,闭幕式设在重庆;美术与书法篆刻展览由重庆承办,摄影作品展览由成都承办。整个过程中,川渝两地如同一家,配合默契,成效显著。
“我们与高校的合作也极为紧密。以本次书法篆刻展为例,重庆美术馆作为主要承办方负责整体策划与实施,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在场地提供、专业布展、技术支持及接待服务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与配合。双方在展览空间利用、学术资源联动、公共教育活动策划等方面实现了深度协同,充分体现了专业美术馆与艺术院校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良好合作模式。”王发荣说。
艺术与公众的深度互动
邀请专家学者在美术馆开展学术讲座和导览是公教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截至目前,重庆美术馆围绕本届中国艺术节书法篆刻作品展开展了“汉字艺术与中国文化”学术讲座,由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担任主讲,讲座中,曾来德点明了本次书法篆刻作品展的国家规格与独特价值,并围绕汉字艺术的文化内核,从三大维度展开深度解析。针对“当代书法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青年书家如何提升文化素养”等问题,曾来德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逐一解答。本次讲座不仅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内涵,更让现场观众真切领悟到:书法既是汉字的艺术升华,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其在文明传承与国际对话中的价值亟待挖掘。
为深化展览学术内涵、提升公众审美体验,重庆美术馆特邀谢小铨、魏杰、梅跃辉三位书法领域的专家从不同维度对展览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谢小铨从中国书法史与笔墨传承的角度,梳理了经典作品中的技法源流与审美演进;梅跃辉聚焦当代书法创作的创新路径,解读了展览中具有探索性的作品语言;魏杰则从篆刻艺术的刀法、章法与金石气韵出发,阐释方寸之间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引导观众理解传统艺术在当下的表达与传播价值。名家与市民面对面进行交流对话,带着大家以更专业的眼光看艺术,反响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美术馆还于近期组织开展了志愿者面试培训活动,最终选拔出10人正式入选志愿者讲解员团队。他们将在展览期间承担导览讲解、观众引导、公教活动辅助等工作,为观众深入解读书法篆刻艺术的精髓,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围绕本届中国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推出了“艺术超现场”系列公共教育活动,完成了从“艺术殿堂”向开放、温暖、可参与的“城市艺术会客厅”的华丽转身。该系列公教活动以“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突破美术馆传统功能边界。系列活动聚焦周末,以“一个周末,全家人的艺术课!”为号召,整合公益导览、美育公开课、工作坊、创客嘉年华、巡展等多元形式,将单纯的“看展览”全面升级为沉浸式的“过周末”,为公众提供集“看、听、学、玩、创”于一体的一站式艺术体验。
比如,“色彩礼赞——美术馆里的油画课”让广大市民,不论年龄与基础,都能在现场体验油画创作的即时乐趣;“成人艺塾:油画人物工作坊”是在四川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教师王海明指导下,围绕“让画布上的人物鲜活起来”这一主题,为学员系统讲解油画人物的创作流程;“银发学堂:油画静物工作坊”邀请本届艺术节的参展艺术家陈树中亲临现场,为银发艺术爱好者提供系统而细致的讲解与示范;“美术馆奇妙夜”活动,融合了观展、创作与社交,开启多维艺术体验。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公教部负责人说:“以家庭为核心,精准覆盖青少年、中青年与银发三代。在这里,艺术不再是‘只可远观’的展品,而是成为连接人与人情感、促进代际交流的温暖纽带。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跨代际、可持续的艺术社群生态,最终实现艺术与人、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此外,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还带着展览“走出去”——主动走向城市与社区。通过“展览进社区”等形式,将艺术节的影响力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让美术作品和艺术理念惠及更多基层群众,切实发挥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功能。
“既然是人民的节日,那么就应该有参与互动。艺术节的整个过程和展览成果,都应落地在人民当中,最后达到艺术普及与公众审美水平的提升。”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邓建强说,艺术成果的再推广、再引领,还面临如何“沉下去”的问题。优秀作品包括文献在全国巡展,不仅要在省市一级,还应下沉到区县,甚至让有条件的乡村也可以欣赏中国最高级别的美术作品。让这些优秀成果得到有效地再利用、再推广,这才是中国艺术节真正的含义、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