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龙 苗族系列 160cmX80cm
案头铺展郑春龙的画作,未及细品,一股沉雄之气已扑面而来。这位从军营走出的画家,似将半生戎马的肝胆与赤诚,尽数揉进笔下的黑白灰调中。他的作品从不是案头小景的玲珑巧思,而是旷野长风中的家国叙事,是用油彩谱写的军歌,每一笔都浸着岁月的重量。
郑春龙创作的动人内核,在于对“气”的精妙诠释。古人论画以“气韵生动”为首要准则,这一传统美学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鲜活的具象化表达。
在《到陕北去——哈达铺会议》里,古楼参天、苍松矗立,云集的队伍如浪涌云涛,似铁流横亘天际;脚下黄土塬沟壑纵横,老一辈革命家的抗争豪情与红军队伍的蜿蜒气势,在画布上鲜活跃动。他摒弃了对硝烟的刻意渲染,转而以浓淡交织的灰色调,勾勒出人物眉宇间的刚毅坚劲:有战士拄枪端坐聆听会议,目光澄澈如启明星,比天际晨光更显明亮;有指挥员俯身研判地图,指节因专注用力而微微泛白。画面中人群虽密却毫无壅塞之感,黑灰塑成的人物轮廓如钢铸般挺拔,留白的线条似清风穿隙,灰调在其间流转往复,恰如军号的悠长余韵,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磅礴浩气,凝练于尺幅画卷之中。
《八路军战士在太行山上》更显笔力。太行群峰以焦墨皴擦,崖壁如刀削斧凿,山坳处却留一抹浅灰,藏着几株倔强山榆。战士们倚石而立,衣褶间墨色浓淡相济,既有粗布军装的厚重,又含动作间的灵动。最妙的是对云的处理——那不是江南烟雨中的柔云,而是裹挟尘土与硝烟的“战云”。以干笔横扫,墨色从浓黑渐次晕成浅灰,似有风声从画中透出。观者立于画前,仿佛能听见山风掠过枪刺的锐响,看见阳光穿过云层落在战士带霜的脸颊上,“为有牺牲多壮志”的凛然之气,比真山真水更撼人心魄。
他画战争,不写血腥只绘精神;画群像,不堆数量只塑风骨。《血战古浪》里,冲锋的呐喊藏在墨色鬃毛间,铠甲以焦墨点染,是绝境中未灭的希望;《西行》中,万马奔腾在大漠留下浅灰剪影,天际线与沙海融成朦胧一片,却让人读懂“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悲壮。郑春龙深谙“计白当黑”古训,他笔下的灰白从非空无,是云隙天光,是战士眼中的坚定,是历史留白处的回响。恰如古人画山水“咫尺有万里之势”,他的画中,数笔云涛便装得下千军万马的气势,容得下岁月长河的深沉。
若说军旅题材是他作品的骨,那少数民族题材便是笔下的韵。他画苗寨风情,一改往日沉雄,转而追求雅致灵秀。《苗族系列》中,苗族姑娘的银饰以淡灰晕染,不刻意凸显珠光宝气,却在轻徐笔触间,让银饰光泽似有若无地漫溢。裙裾之下细笔勾勒的浅灰装饰银珠点缀其间,于朴素基调中暗藏精巧细节。背景以云雾般朦胧的灰调简笔晕染,隐约透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意境。他不写苗寨的热闹喧哗,只撷取日常一瞬,让苗族姑娘在黑白灰里透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赛马》是民族题材中的特例,既有苗寨的灵动,又不失军旅的刚劲。画面中,骑手彩衣被墨色概括,仅在衣角、头巾处留几点灰调亮色,似阳光洒在衣料上的光斑。马匹四蹄腾空,鬃毛与马尾以干笔扫出,墨色浓淡交错,尽显“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的神韵。背景以淡灰晕染,观众目光却全被画中央的动态吸引——不是万马奔腾的喧嚣,而是骑手与马融为一体的默契,是民族骨子里的奔放与热情。这种刚柔相济、浓淡相融的笔法,正是他对“中体西用”的妙解:以中国画笔墨精神为骨,以西洋画色彩层次为韵,让两种文化在布面上碰撞出独特美感。
郑春龙的画,是“画中有诗”的绝佳注脚。《雪山》里,皑皑白雪以留白与浅灰晕染,山尖触着淡墨流云,似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清寂,山腰间却飞出只倔强雄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灵动;《三星堆》中,青铜神树以浓墨塑出古拙轮廓,纹路处用细笔勾出浅灰阴影,神秘中透着历史厚重,让人想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苍茫。他的灰调尤为讲究,并非简单墨色调和,而是“墨分五色”的传承、“运墨而五色具”的匠心。淡灰如雾,中灰似玉,深灰若铁,在画布上层层递进,既见墨色功力,更显心境通透。
画品即人品,郑春龙的画里藏着他为人的恳切与执着。他不追时风、不逐虚名,只在画室与油彩为伴,一笔一画都透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沉静。他说:“画要讲真话,我画军人,是因为读懂了他们的苦与乐;我画苗寨,是因为爱上了那里的真与善。”这份纯粹,让他的作品无匠气唯有灵气,无刻意雕琢唯有自然流露。恰如古人所言“画为心迹”,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世界的独白——对家国的赤诚、对生命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
如今画坛,不乏技巧精湛的创作者,却少见能以笔墨铸魂的画家。郑春龙的可贵,在于他始终明晰“为何而画”:画军旅,是为留住不可忘却的历史;画民族,是为传承鲜活生动的文化;用黑白灰,是为在简约中见丰富、在朴素中显高级。他的画不是墙上装饰,而是能走进人心的故事,是让人忆起岁月、念起精神、明晰“我是谁”的镜子。
站在他的画前,常让人忘了这是画作——云似真在飘,人似真在走,岁月似真在流淌。这正是郑春龙的魅力所在:以笔为刃、以彩为言,在黑白灰的简约意境里写尽家国情怀,画透人间本真。他的画如同一杯老茶,初尝是油彩的淡香,再品是思想的甘醇,越品越能体会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厚重与绵长。
(文/万徐良,中国军旅书画学会副会长、总编,艺术家,资深媒体人,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