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与博相得益彰

        作者:邓锋2025-09-14 08:41:45 来源:光明日报

          “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海报

          美术馆与博物馆都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从现行的隶属与管理运行机制来看,公立美术馆多归属文旅部门,以近现代和当代美术作品为收藏、研究的主要对象,挖掘与展示艺术价值,对公众进行美育;而博物馆则由文物局专管,藏品多为类型多样的文物与非遗,其展示价值侧重于历史、文化、科学等。细究美术馆的英文Art Museum,意谓“美术馆是造型美术的博物馆”,为博物馆(Museum)的分支类型。而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的诸多专委会中,美术馆专业委员会赫然在列。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丰富性提升,二者在功能定位上出现了更多的交叠与融合。如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于2022年提出博物馆的新定义,强调“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而这种“体验”与“包容”在以促进当代美术创作的美术馆展示中则是屡见不鲜。

          正是由于这种看似不同中蕴含着“大同”,美术馆与博物馆跨界合作的现象不断涌现。2023年,中国美术馆为庆祝建馆60周年,联合多家博物馆共同主办“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以古今对话的方式追溯写意文脉、弘扬写意精神。此后,“墨韵文脉”成为固定展览品牌,先后与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合作,或展示各馆馆藏精粹,或梳理画史中某一画科、某一画派发展脉络,或汇集多种文物类型、呈现区域文化艺术的总体特征,或着眼于书刻、绘塑之间的交相辉映,通过艺术之美直探文脉源流,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场。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全国博物馆馆长论坛中专门谈及,“博物馆之博,在于浓缩历史精华,美术馆之美,在于紧扣时代脉搏”,“博物馆的文物与美术馆的创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因此,博物馆与美术馆合作,是必要,也是必然的”。

          这种“必要”与“必然”的合作现象还有很多:2024年,武汉美术馆和武汉博物馆联合打造“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书画特展”,专设新媒体互动区,在让公众了解名家传承的同时走进“可观可游”的视听雅集;作为民营美术馆的代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也在近几年围绕“艺术之美”的视角,连续推出“文明系列大展”,包括“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文明的源起:早期中华文明探寻大展”“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山水有清音:安徽文化艺术大观”等,“以美串联时空”,通过古今一体的展览结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而每次合作的博物馆均达到数十家之多。

          以上数例仅是管中窥豹,但已足可显见趋势所向。作为一位美术馆从业者,笔者对这一趋势大加赞同。馆际合作首先是可以对相互间的馆藏资源进行互补整合,打通古今之隔,使起步晚、底子薄的美术馆在向博物馆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明晰自身的“艺术博物馆”定位,而非仅仅只是一个当代艺术的展览馆,同时也可改变博物馆只做地方文明史的基本陈列的状况,将馆藏大量具有艺术审美的文物重新激活。更为重要的是,两馆合作将具备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组成策划团队,还可为人文艺术研究人才的融通打开一条新路。一般而言,博物馆学术研究重“实物”、偏知性解读,无论是考古发掘还是文献爬梳,科学性、历史性的阐释是其关注的重点;而美术馆学术研究重“审美”、偏形式分析,在策展理念与展陈形态上都更具一种当下的在场感,有助于观者的直觉体验与沉浸参与。二者的碰撞会使展览策划的内容与形态更加立体多元。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样的跨界合作,既是研究深赡博厚的中国文化的现实需求,对于人文社科间某种程度上的分离隔阂也有纠弊之利。同样的,对于两馆合作的公共教育来说,可以借鉴彼此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拓宽教育视野和内容,开发出兼具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教育项目,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教育合力。

          过去、现在、未来是一条永远奔腾不息的河流,无法抽断。博物馆浓缩历史之“博”,正是美术馆映照当下时代之“根脉”所在。对于当下中国艺术发展而言,在开放自信的基础上,一则是要坚定渊源有自的文化立场,二则是要深入挖掘探索文博之美,使和合的东方文化之美更好绽放,而博物馆与美术馆的跨界共生正提供了这样的契机与可能。

          当然,从目前两馆合作的开展状况来看,当下只是一个起点,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与困难。比如有的合作只是简单的藏品互借,以几件名品为噱头,既无优秀的学术策划和展览逻辑,也与所借馆方的办馆理念与藏品资源无甚关涉。在这种情况下,对话、互补、打通都无法有效展开。从现实层面来看,也还存在着两馆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问题,另有诸多管理运行和学术理念上的差异问题,如博物馆严格的文保意识与保护措施、筹展与展期的长时段化、宣讲教育侧重历史性与故事性等,而美术馆展场普遍为“白盒子”,设施硬件有待提高,长期处理架上绘画的设计意识和手法如何转化到与多材质的立体器物相契合,公共教育在以美育人的同时又如何兼顾以美启智,等等。

          但正如我们常说:差异产生美。也正是基于差异,才可能形成真正的交流合作。只要美术馆与博物馆在明确且坚守自我主体职责的同时,能够包容开放、取长补短,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流变中探寻合作的契合点,以健全的合作机制为保障,以融贯的学术研究为根本,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合理运用现代科技,创造独特的展览氛围和体验场域,两馆间的和而不同、跨界共生在带给全社会公众多元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必将推助两馆承载的中国文艺走向更新的繁荣发展。

          (作者:邓锋,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