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翁 神渊丹华联 沈定庵旧藏
在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有一些艺术家生前少为人知,而死后却声名日显。一直生活在绍兴的书画篆刻家徐生翁就是如此。
沈定庵是徐生翁晚年收的唯一入室弟子,幼年习字即获徐生翁赞赏,25年后正式拜师。徐生翁对沈定庵影响甚大,沈定庵亦一生传播恩师的遗作、精神与声名,为确立徐生翁的现代书法史地位作出了关键贡献,二人共同构建了传统艺术传承的典范。
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淳安。因其父寄养外祖家,故署李徐、李生翁,字安伯。晚年复姓徐,不用别字别号。十岁始就私塾,因往返不便,身体不佳,乃不肯读,至十三岁废学,在读时间不到一年。因好书画,靠自己钻研,勤勉终日,三十岁即以书画名世。民国时期即得评介:“大江南北,佥称先生所作古木、幽花,自成馨逸,金石书画,横绝千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政协绍兴县委员会委员。
徐生翁的书法多以自然为师,自言未尝师过一人、宗过一家,崇尚意造,天真烂漫而不失简古凝重,后人誉之为“孩儿体”。其篆刻以碑额入印,印文的书写性很强。而其画一如其书,极具个性,如将他的绘画和书法对照起来看,就更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稍早于徐生翁或略晚于他的大家黄宾虹、邓散木、陆维钊、沙孟海等都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甚至收藏他的作品。
黄宾虹评价徐生翁:“以书法入画,其晚年所作画,萧疏淡远,虽寥寥几笔,而气韵生动,乃八大山人、徐青藤、倪迂一派风格,为我所拜倒。”
陆维钊曾表示:“生翁先生书画,可以简、质、凝、稚四字概之,而画似更胜,惜余所见皆为小幅。书则往日岳庙长联可成杰构,今亦不易见矣。”
沙孟海旧时经过绍兴开元寺,看见徐生翁的题字,赞其“峻健开豁,想见早年功力”。还有他的“晚年短札随手写记,拙而不矫,望之类敦煌碎纸,难得”。
中国书协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刘正成回忆,他与沈定庵相识三十多年来,每次两人见面,沈定庵必聊徐生翁,喜欢他的书、喜欢他的画,尤其讲到天才的徐生翁的故事,总是眉飞色舞,没完没了。所写的回忆录中,满心的崇拜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徐生翁、沈定庵师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精神一脉相承,照耀古今,是中华民族后世学习的楷模,将千百年不断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