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口述史视角下的非遗保护:传承人叙事中的文化逻辑

        作者:楚国帅2025-08-14 08:50:53 来源:大河美术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的核心在于“人”,尤其是那些掌握传统技艺、承载文化记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记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个人经历、技艺传承过程和文化理解,揭示非遗背后的文化逻辑,即特定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同样,传承人口述史也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研究者之间互动、合作产生的新的叙事文本,其中既蕴含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身的文化记忆,又能在研究者的引导和交流中产生基于当下语境的新内容,从而呈现当今时代非遗保护的现状。传承人口述史的背后是其对技艺的再现,也是非遗价值内涵的再构建,饱含着非遗代表性项目与文化社会、身体实践、经济发展等话题的深层次联系。

            我们通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可以发现非遗传承并非简单的技术传递,而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家族传统和地域文化中的复杂过程。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已故)曾多次强调,“年画不仅是手艺,更是祖宗留下的规矩”。在他的传承保护话语中,非遗传承有深厚的宗族逻辑支撑。技艺的传承往往依托于家族内部的代际传递,并伴有严格的伦理规范。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不仅要掌握雕刻、套色等技术,更要理解年画背后的吉祥寓意和民俗禁忌。非遗的传承是嵌入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文化实践,这种文化逻辑让非遗传承与保护成为一种培养文化认同的路径。

            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知里,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要将内藏于心的感悟外化于行,需要长久的沉淀。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中,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身体实践。曹州面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素景在捏人物的时候提到,“小孩子的眼窝偏下,中年人略上,老年人最靠上,还要在额头压出皱纹,身子站着是七个头的比例那么高,坐着五头高,蹲下三头高”。非遗的重要特点是口传心授,陈素景的从艺经历离不开身体的参与。她通过对捏面人的描述与感悟,表达了非遗传承的身体记忆。东昌葫芦雕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玉成认为刀刻是个传统技法,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潜心揣摩和磨炼才能掌握要领、运用自如,着色也是个细致复杂的步骤,不能潦草。李玉成对东昌葫芦雕刻的掌握并非依靠文字或理论,而是依赖长期的身体训练,形成近乎本能的手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体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非遗的传承保护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身体的习得与文化的内化。

            泰山皮影戏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在表演皮影戏时手脚并用,同时操纵8样乐器和各种影人,自己边唱边演。“脑中想着词儿,口中唱着曲儿,手里舞着人儿,脚下踩着槌儿,协调地调动全身,一个人当十个人用。”这就是泰山皮影的“十不闲”,皮影戏的魂在于一人一台戏,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范正安认为,这种技艺的习得需要长期的肢体训练和即兴发挥能力,而不只是需要剧本的记忆。传统表演类非遗传承的身体逻辑体现在身体的反复实践和直觉记忆,这种身体经验是数十年反复操练形成的直觉,是身体感知与适应能力的不断调和。在传统表演艺术中,身体既是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表达的媒介。非遗传承的本质是身体的传承,无论是手工技艺的手感,还是表演艺术的身法,都深深根植于身体的实践与记忆,这是非遗传承亘古不变的规律。

            传承人叙事的核心在于传递文化价值观与梳理技艺传承脉络,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非遗保护的重要内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叙事,既充分体现了传承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也表达了其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肘捶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孝生说:“临清肘捶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文化可挖,极具传奇色彩。就以祖师爷张东槐为例,其行侠仗义的形象,放在当下很具正能量,如果能写成剧本,拍成影视剧,一定相当精彩,对弘扬临清肘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遗保护实践离不开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主体的价值认知,他们既是文化基因的守护者,也是非遗传承的情感联结纽带。申孝生还提到,“肘捶的最大益处是‘学一式得一法’,明其所用。武术之用,表现在空间的极限和时间的极限。身体在游动中瞬间形成固体,把全身力量打出去,这就是用。肘捶不仅是武术,它还融太极之精髓,汇易经易学之理论。学习肘捶益处很多,一方面可以养生延年,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另一方面,可有一技之长,防身御体”。作为非遗传承的实践主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叙事表达中既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也试图传递独特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更多的人。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叙事揭示了多重文化逻辑,宗族伦理塑造了技艺传递的规范性,身体实践构成了表演艺术的核心,价值认同彰显了非遗的传承根基。这些逻辑并非孤立存在,叙事也不仅是个人记忆的呈现,更是家族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交织在其生命史中,共同构成了非遗的文化生态系统。其口头叙事的深层内涵,有助于非遗的可持续传承和保护利用。一方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过程彰显了其话语权,对于发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非遗的传承保护不能脱离其文化逻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技艺背后的宗族、地域、身体和现代转化,这是非遗的生命所在。只有充分尊重非遗的内在规律,才能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让珍贵的文化遗产跨越时空,持续滋养人类的精神世界。

            基金项目:2023年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传统优秀文化“两创”研究专项(编号:2023—WHLC—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讲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