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叔同、潘天寿教学秘籍公开 到浙江美术馆看大师传艺

        作者:赵颖鸿2025-08-09 15:35:05 来源:美术报

          童中焘 庐山纪游 69×100cm 1997年

          8月1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承办的“循脉——中国画教育‘课徒稿’文献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之一。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宣布展览开幕。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于洋,浙江省教育厅体卫艺处调研员鲍龙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盛天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林涛,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当代美术家》主编黄宗贤,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顾平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应飚、应金飞、顾平分别致辞。项目负责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王中焰介绍展览相关情况。400余位艺术界、教育界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梳理中国画教育千年文脉的学术盛典。

          “课徒稿”是中国画薪火相传、教学相长的核心载体,是连接古今、凝聚师者匠心与学子慧心的无声桥梁。展览聚焦于“课徒稿”这一独特视角,试图为观众展开一幅中国画教育传承的历史长卷。其意义不仅在于展示技法图谱,更是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对艺术精神源头的深情探寻。杭州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传统历史悠久,本次展览既是对杭师大艺术教育深厚积淀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其百年美育滋养的深情回应。

          展览以“循脉”为名,通过“师承传习,以古为范”“守正开新,中西会通”“教育思变,服务人民”“多元语境,时代新篇”四个篇章,全面展现了中国画教学的“课徒”理念和“课徒稿”文献,引领观众回望与省思中国画教育的传统文脉,共展出1200余册纸本和电子书籍,以及148件浙江美术馆馆藏作品和现代名家原作。

          “师承传习,以古为范”呈现了中国画师承传习过程中出现的“粉本”“画谱”。在画学积淀和印刷技术的推动下,历经唐宋明清的发展演变,这些“粉本”“画谱”不断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最终形成了至今仍在传承的集成佳作《十竹斋画谱》和《芥子园画谱》,它们是中国画教育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守正开新,中西会通”展现了20世纪初近代学制建立进程中,在新式学堂教育体制下,“国粹派”“融合派”“西化派”从不同路径积极探索中国画教育现代转型的历程。同时,珂罗版印刷技术的提升,为传统画谱和经典作品的广泛传播与教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育思变,服务人民”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充满变革精神的艺术家们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写生突破传统课徒程式、总结新方法的创新成果。代表人物潘天寿强调立足传统,融通中西,开辟了不失民族精神的中国画教育改革路径,培养了一批造型功底扎实的青年画家。

          “多元语境,时代新篇”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画教育向现代化转型所取得的成就。在专业美术学院的引领下,现代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国家级教材得以系统组织编撰,培养出了兼具传统与现代意识的创作人才。在多元语境和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画教学研究呈现出多维互动的显著特征。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姜丹书、丰子恺创作的《李瑞清像》(原作),聚焦于百年中国画教育巨变中的近代美术教育先驱人物,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杭州师范大学美术教育者们在李叔同、姜丹书、潘天寿、丰子恺等名贤的指引下,承继近代先贤治学精神,守护艺术根脉、弘文立教、薪火相传的卓越追求。展览更以“笔墨新境,赓续文脉”的理念,荟萃了卢坤峰、童中焘、张立辰、吴山明、杜滋龄、吴宪生、王珂、何加林、李翔等当代名家作品133件,以期直观呈现“课徒”文脉在当代的蓬勃生机。

          这次展览持续至8月16日,此后将赴内蒙古美术馆和福建龙岩美术馆进行巡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