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彭彬 张雷 郑广伟2025-08-06 08:40:45 来源:大河美术报
(3/5)“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现场,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的甲骨文作品《从军行》。 本报资料图
(4/5)展览现场,展出的复制卜辞甲骨让香港观众感受到甲骨文穿越时空的魅力。
(5/5)展览现场,以甲骨文为灵感源泉的现代设计作品,拉近了人们与甲骨文的距离。
人物简介
郑培凯,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著名历史文化学者。曾任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团结香港基金中华学社创社社长,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创始主任、教授。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香港集古学社社长、浙江大学客座教授、台湾逢甲大学特约讲座教授。著作、编著逾百种,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文化意识史、文化审美及文化变迁与交流为主。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作为中国已知的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蕴含着汉字的主要造字方法,也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态和发展框架。近期,“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展览以历史、艺术、科技巧妙融合的形式为大众展现了汉字的传承与汉字之美。展览现场,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香港分会主席、香港著名学者郑培凯先生。访谈中,郑培凯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为我们勾勒出甲骨文的当代价值:从龟甲兽骨上跃动的古老符号,到数字时代全球传播的文化IP,再到唤醒民族自信的精神密码。
用了不起的展览
吸引大众
对于本次展览,郑培凯的直观评价为“了不起”。“它把艰深的甲骨文用简单、平实的方法传递给大众,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字是怎么传承发展的。”郑培凯认为,本次展览的亮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从专业的角度看,展览通过丰富的考古资料,讲述了甲骨文作为汉字起源的发掘过程、传承演变,以及如何具体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在郑培凯看来,这是很不容易的。“很多老百姓对甲骨文是很陌生的。因为甲骨文的形制和后来的汉字区别很大。”相比那些象形的文字,有些表意的甲骨文让人很难理解。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经学者们经年累月的不懈努力,被考释的单字也不过2000多个。甲骨文的研究,对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有很重要的启示。
从美育以及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此次展览把甲骨文和一些现代平面设计的元素相融合,呈现方式更加通俗化、视觉化,充满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因此赢得了众多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的喜欢。郑培凯认为,“甲骨文展览和产品以‘萌萌哒’的形象呈现,为学术界带来重要启示,即便是高深的学术研究,也应当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让大众能够理解和喜爱,而非仅限于专家间的交流”。在当代社会,美育作为提升人们文化素养的关键,正推动着学者们不断探索创新。此次展览让年轻人得以窥见远古先民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思想,实现想象力的创造。“文字的创造绝非易事。”郑培凯表示,“今天我们使用的每个汉字,都凝聚着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通过观察文字的演变过程,了解其中关于审美的调整、表现的价值,这个过程本身就能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
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甲骨文为当代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启示。甲骨文字本身就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同一个字往往存在多种变体写法,这种“同字异构”的特点展现了古人灵活多变的艺术思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字形如何变化,都必须遵循基本的造字法则和传承脉络。以“鸟”字为例,甲骨文中虽存在多种写法,但其核心象形特征始终得以保留,绝不能与“虎”字等混淆。这启示当代书法创作者:真正的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根基之上,在尊重文字本源的前提下发挥个性表达。此次展览不仅展示了汉字演变的源流,更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生动的参照。
站得住、展得开的
书法基因库
甲骨文能否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文字”?这个问题在学术界尚存在一定的争议。著名学者裘锡圭提出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虽然我们尚不能完全确认某些考古发现的符号是否属于文字范畴,但可以确定的是,甲骨文标志着中国系统化文字的开端。
郑培凯从艺术角度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甲骨文不仅具有记录功能,更蕴含着独特的艺术追求。它展现了古人对书写材质的创造性运用,龟甲兽骨的特殊质地与青铜刀具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字表现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甲骨文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为后世笔墨纸砚的艺术表现奠定了基因基础。
据郑培凯介绍,甲骨文在表达同一个字的时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它总以写得好看、站得住为目的,这在汉字的不同书体中是互通的。“我们中国的汉字无论笔画多少,总能四平八稳地放在一个方框里。”相比横着拼接起来的拼音文字,汉字总是一个一个独立存在的,它本质是在追求一种匀称平衡的审美秩序。
“甲骨文的发展从一开始的象形,到后来的指事会意,再到后来发展为成熟的形声字体系,其发展的广度很大。”郑培凯说,许慎的《说文解字》虽然系统阐述了造字法则,但因不知甲骨文的存在,对汉字造型的解释偶尔会有错误。甲骨文开创了独特的文字表达范式,不同的字组合在一起,就可以衍生出丰富的含义,其舒展性和可持续性为后世汉字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时期已经基本确立了后世汉字发展的主要路径,其构形原理至今仍在现代汉字中延续,显示出惊人的系统性和生命力。这种从具象到抽象、从单一到复合的文字发展模式,在世界文字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觉醒的符号
自信的密码
在郑培凯看来,甲骨文的发现对文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甲骨文证实了中国拥有3500年连续不断的文字史,这一发现从根本上消解了近代以来困扰知识界的“汉字文化焦虑”,同时让许多人重拾了对汉字的研究热情,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汉字强大的生命力。
“这不只是文字学的研究,更关乎文化心理问题。”郑培凯认为,自从发现了甲骨文,我们的文化自信比以前大大增强。就在一百多年前,西方文化霸权的强势话语,还压得我们抬不起头。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华文明以其特有的韧性和智慧,完成了一场震撼世界的文化涅槃。一百多年来,我们以开放包容的胸襟吸纳西方文明的精华,将其慢慢融入我们文化思维的体系。这种文化融合非但没有消解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反而在对话与反思中,让沉淀五千年的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人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今天,中国文化复兴的蓬勃气象,已然成为全球文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在美国求学的那些年,我始终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与探索。”郑培凯回忆道,“记得年轻时我就爱穿唐装,从未在意过他人异样的眼光。”如今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地穿着各式汉服走上街头,他深切感受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正通过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悄然绽放。
谈及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郑培凯语重心长地说:“Z世代既要深植传统的根脉,让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心中生根发芽,又要保持开放的眼界,以理性态度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这种守正创新的智慧,才是文化传承的真谛。”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闭目塞听的盲目自大,而是在知己知彼中实现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本版图片除标注外,均由本报记者张新行拍摄)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