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根天 风景 28x38cm 纸本油彩 20世纪50年代
日前,由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和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艺事早南天——胡根天与20世纪广东西画启蒙”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启。
此次展览试图以胡根天为透镜,不仅呈现他的个人成就,更观照到20世纪初一大批活跃在岭南地区的艺术家:冯钢百、关良、关金鳌、谭华牧、何三峰、吴琬、李桦、赵兽、梁锡鸿、陈烟桥、张松鹤、赖少其、黄笃维等。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上半叶,他们用艺术的力量回应现实,以新的美术浪潮推动着社会进程。他们的探索与坚持,在当下依然引领我们,寻找破解某些文化困局的启示。
1992年教师节,关山月先生创作了一首诗来怀念自己的老师:纵横艺事早南天,赤社西风引在前。纪念诞辰师百岁,难忘导向得先贤。
这位“纵横艺事早南天”的老师便是胡根天。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在展览前言中写道:“回望胡根天先生的艺术旅程,恰似在喧嚣中打捞一段沉默的艺术密码。”这位被历史尘埃短暂遮蔽光芒的岭南文化巨擘,在20世纪初的动荡时局中,带着从日本学习到的西方文艺与教育理念回到家乡,投入建立文化新秩序与中国近现代艺术转型的洪流之中。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一个普通的华侨家庭。1914年,母亲病逝,22岁的胡根天离开家乡,在侨工父亲的资助下前往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19年毕业后,他将所接受到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与人文主义理想一起带回家乡,以“赤社美术研究会”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为起点,启蒙大众对于西方艺术的认知与审美,同时构建起广东地区早期高等美术教学体系。
胡根天的后半生陪伴着广东文博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从博物馆、美术馆、文史馆到画院、文联、美协,都留下他探索实践的身影。这位20世纪广东现代美术教育和文博事业重要的奠基者与开拓者,其贡献不仅在于艺术创作,更在倾其一生所构建出的文化发展“生态链”。
此外,展览还特别展出多份珍贵手稿。《回忆我的母亲》回顾了胡根天作为一个侨工家庭小儿子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成长经历;《艺圃耕耘录》可视为他对自己艺术人生的回顾,详细记述了日本习画与留学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