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维多利亚港华灯初上,一场穿越3000多年的甲骨文之约叩响了现代人的夜生活。7月17日傍晚7点,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展厅内依然人流如织。距离闭馆仅剩1个小时,不少观众还沉浸在“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的时空对话中。
夜访甲骨文
闭馆前的沉浸体验
步入展厅,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一位观众不停地举起手机,将甲骨文十二生肖和《河南日报》版面装置作品一一定格;一位白发老人捧着《了不起的甲骨文》一书细细研读,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刚下班的父母带着孩子穿梭于互动展区,在亲子时光中完成一场生动的美育课;来自远方的游客连连赞叹:“晚上还能看到这么好的展览实在太惊喜了!”这场持续到晚8点的展览,让每个走进展厅的人都体验到了香港夜生活独特的文化韵味。
“内地的展馆大多下午5点闭馆,上班族在工作日根本来不及参观。”来自山东的游客苏女士感叹。而香港中央图书馆将闭馆时间延至晚间,不仅为本地市民打造了一个文化充电站,还让外地游客多了一个文化目的地。在这里,古老的甲骨文不再沉睡,而是随着城市的脉搏跳动,与“东方之珠”的活力一同跃动。
科技赋能
生动可感的文化寻脉
当游客在《一片甲骨惊天下》摹刻作品前屏息凝望,当孩童追寻十二生肖从甲骨文到简体字的演变轨迹,当观众戴上头显泛舟洹水之上、亲历甲骨占卜时,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悄然而生。
“这些符号不是冰冷的刻痕,而是我们文明的基因。”来自福州的黄翠雅女士,指着展柜中的甲骨片说道。她说,“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亮点很多,无论是沉浸式电影,还是甲骨文表情包、甲骨文宇宙等数字交互艺术,都体现出十足的科技感,非常吸引人。而展览更大的意义在于,以生动可感的方式进行文化寻脉,让文化自信在科技赋能下自然生长。
黄翠雅说,希望这样的“高规格展览”能够走进内地更多城市,让沉睡千年的文明密码以青春化的方式激活课堂,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非凡魅力。当晚,她和朋友们在展厅里一直待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多元与自信
走向世界的文化底气
曾在武汉双年展上展出的《水之方城》装置艺术,如今在香港再次引发关注。这件构思精妙的作品,从《廿体千字文》等古籍中精心提炼出250个与水相关的篆书字形,通过层层叠叠的透明纱幔,构筑出一个影影绰绰的文字迷宫。艺术家以水喻文,让观众在穿梭间感受汉字如水般流淌千年的生命力。这既是形态上的波澜起伏,更是文化上的源远流长。
《甲骨文·宇宙》则以短短两分钟的视频动画,构建了一个神秘的汉字宇宙。其以甲骨文为原点,囊括了罗盘的空间秩序、五行的能量流转、星宿的时间轨迹、生肖的生命律动,用数字艺术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
“展览妙趣横生,让人在轻松观展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定居香港的朱佳佳女士十分注重孩子的教育,她认为,“这个展览在追求国际视野的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香港小朋友需要这样的文化熏陶。”从事教育行业的黄翠雅也深有感触:“文化自信需要从小培育。当孩子未来站在世界舞台、面对多元文化的交融时,他才能既坚守文化根基,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