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留作闲看花
人生六十载,问学求艺五十年。面对中国艺术之博大精深,更感六十始己无知!
仰望中华艺术之高峰还想为之增一块砖添一片瓦,为毕生所求矣!
子曰:吾十有吾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白驹过隙,我从天津到北京,来到中国国家画院也整整十七年了!我是在2006年底中国画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之后引进的第一位画家。我深知这对一个从事中国画创作者是多么重要,也深感当时的前辈先贤对我的提携与认可,这样的感动至今也不能忘怀,每每想起,心头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进入国家画院我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有了深刻的改变。每天清晨我都会在这幽静的小院散步,清晨的院子极静寂、极清新,这时我似乎能感受到那些先贤大师的气息而心生妄想。文化的根脉传承也许需要一种气息的感知与心的向往,因为对那些先辈们的景仰而生敬畏,而我把每天的清晨都看做跨越时空的畅想,这样的情景应该持续了很久。那时,除此之外还有一堂晨课,那就是每天都可以到美术馆去欣赏丰富多彩的作品,然后回到画室,闭门不出,自我欣赏毛笔在宣纸上行走的那沙沙的节奏。现在似乎又回到了那种状态,欣欣然,其乐无穷。
从藻鉴堂到中国画研究院,从中国画研究院再到中国国家画院,随着画院建院三十周年院庆,这里逐渐热闹起来了,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时期中国美术的繁荣。美术界的先生们常常会聚在这里,创作、交流、研讨,我也在其中。因此受益匪浅,眼界大开,大家经常同台“唱戏”,因而好戏连连。
新时代,培根铸魂,守正创新,文化自信。座落在北京紫竹桥东南的这个犹如苏州园林式的小院是那一辈大师们的创意,一步移景,有四季不同的风景也有四季不同的繁花。今天,东院的扩建完成也使我们搬进了宽敞的新画室。
我很幸运。我与天津、北京这两个中国最重要的城市结缘,也频繁行走在京、津之间。天命之年之始,我这十年更是风雨无阻,我的工作不再是每天面对一张宣纸思考或用笔墨尽情挥洒驰骋。白石老人说:诗者睡之余,画者工之余。对我来说这十年真可以说是“画者工之余”了,这在我的生命过程中的人生轨迹里留下了深刻记忆并深深地镌刻在内心而无怨无悔。行走于京、津之间的我为三个单位服务并深有感概:我是为中国国家画院所使,为天津画院所用,为天津美院所生。我与天津这座城市的缘与我对天津这座城市的爱是融入到生命与血液之中的,还有我的人生与艺术。
每个艺术家都有其自己的根与魂,泥土的芬芳与书香墨香成就了我的艺术。我这样认为学习中国画是从读懂中国画的笔墨开始的,中国画的启蒙也是从认识中国画的笔墨开始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从蒙学少年无意中窥见了中国绘画的奇妙而初心不改,因而我是幸运的。
中国文化的根本在于传承,也因为这样的传承而使得中华文化的文脉薪火不断,而中国画也得以永续传承。
我平生崇兰、竹,喜梅花爱荷花,见桃杏则心生欢喜。因此,我选择用无以穷尽的笔墨润色花开,为花写照,为花传神,我自己的甘苦喜乐和着笔墨心绪涂在宣纸上,这便开出各色的花。在我看来花如叶叶如花,花无美丑,亦无雅俗,各美其美。经过心的发酵与心的窖藏,这些花是从心里长出来的,散发着心香。
我的艺术与生命的根是深深地扎在生于斯养于斯的这片土地,我艺术与生命的魂也是由华夏文明与五千年文化所赋予的。
这个展览是以2024年大道不孤一中国国家画院中青年邀请展的作品为主,又增加了一部分最新的作品,其中包括重要作品创作文献、工笔花鸟、没骨花卉、写意花鸟、山水写生、版纳写生等,并以“工写之间”为主题来呈现我的艺术面貌。
感谢山东美术馆的盛情邀请!
感谢中国国家画院与山东美术馆共同主办这次展览和给予此展大力支持!
(文/贾广健,2025年7月8日)
大众艺术的现代转型
王辅民是中国西部社火发源地陇东走出的著名水墨画家,其作品主要以“社火”为题材将民间文化与现代水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创作是对社火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再诠释,更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思考和社会关怀。这种范式既保留了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而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持续生长。王辅民对社火的水墨表现超越了传统“非遗”保护的静态记录或形式模仿,构建了一种以当代转译为主的“活性传承”创新范式。王辅民将社火这一传统民俗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的实践,是一场深具文化自觉的创造性转化。
他借鉴传统社火的色彩、造型(如脸谱、高跷、舞龙),但以水墨的晕染、线条重构画面,使民间艺术脱离单纯的“民俗符号”,进入当代审美语境。王辅民在创作中强调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将人物的群体性狂欢与个体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荒诞和批判意味。画作常常聚焦于“人”,通过社火中的角色展现民间生活的喜怒哀乐,体现的是土地、季节、信仰与人性交织而成的盛大仪式。在其水墨艺术中,社火不仅是民俗符号的再现,更是对“人”的深刻观照——那些秧歌舞者、秧歌队、高跷艺人的身影,承载着民间最真实的喜怒哀乐,成为生命的诗意表达。
在全球化的今天,他的创作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社火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延续。王辅民并未直接复制社火的脸谱、服饰或舞蹈动作,而是提取其核心象征符号,并将其转化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当代水墨元素。“祈福”是社火的核心功能,也是王辅民作品的精神内核。他的画作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仪式,传递着对生命、自然的敬畏。传统社火具有强烈的仪式性,而王辅民通过水墨的流动感使静态绘画具有动态的仪式感。王辅民转译的本质,是将水墨创作过程本身升华为一种元仪式,画家运笔时提按呼吸的节奏,与社会表演的韵律同构。
王辅民的水墨社火方式并非对传统的固化保存,而是构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当代水墨艺术场域,他用水墨的形式语言置换民俗的原始形式。他的艺术“活态”模式使社火不再是被博物馆化的遗产,而成为可自我演化的活态传统,这种创作路径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了方法论启示,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文/刘军平,2025年荷月于北京)
工写之间——贾广健艺术展
民间表现主义——王辅民艺术展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山东美术馆
协办单位: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市美术家协会
展览时间:7月8日至7月31日
展览地点:山东美术馆二楼B4、B5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