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纪念黄胄诞辰100周年,动画艺术短片《黄土坡》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王金跃2025-07-10 09:24:03 来源:北京日报

          7月9日,由孙立军执导的动画艺术短片《黄土坡》在北京举行了作品研讨会,多位文艺理论家、影视研究学者观看了短片并深度探讨。他们认为,该片通过对传统的坚守和创新探索,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也是对黄胄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最好纪念。


          作品精准捕捉黄胄绘画精髓

          一直以来,中国动画学派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底蕴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动画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早期汲取民间艺术、传统绘画等养分创作出的《大闹画室》,到运用水墨技法开创世界动画新形式的《小蝌蚪找妈妈》,再到承载中国神话传说、以独特美术风格惊艳世界的《大闹天宫》,中国动画学派始终在不断探索创新。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孙立军这些年来一直在动画领域创作耕耘,他执导的动画作品如《小兵张嘎》《兔侠传奇》《秋实》《三岔口》等不但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在内容上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国际上也获奖无数。

          孙立军现场介绍,创作《黄土坡》灵感来自2018年他跟黄胄太太郑闻慧的一次聊天,后者提议将黄胄笔下的小毛驴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魅力。项目很快就立项,但由于技术上的难题,这个项目直到2022年才进入实施。

          “西方的三维技术,‌‌它在仿真上没问题,但大家知道中国的写意水墨画重意境,‌‌西方技术在这方面很难达到我们的标准。”孙立军说,虽然他之前做过齐白石风格的作品,但黄胄先生属于“小写意”风格,跟齐白石的“大写意”风格有差别。最终,团队经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创作目的,现在呈现在银幕上的《黄土坡》,既具有西方绘画的速写性,‌‌又有黄胄绘画的特点;同时,画面还融进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水墨绘画特点,“我们不再纯粹地作为一个水墨动画来呈现,而是让它更具国际化。”

          《黄土坡》打破了传统动画线性叙事和复杂剧情架构的模式,以极具东方意象的“春启、夏寻、秋惑、冬护、雨别、轮回”六幕构建起故事框架。以老少毛驴在黄土高坡上的生命历程为主线,将成长、传承、离别等主题融入叙事框架中,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命轮回、传承的哲学思想。

          在艺术风格方面,《黄土坡》传承了中国水墨动画独特的水墨晕染效果,以大自然为背景,通过浓淡相宜的水墨晕染,让黄土高坡的肌理成为画面的天然底色,让毛驴深浅交错的蹄印成为叙事的视觉符号,展现四季变迁和生命轮回,营造出极具东方美学意境的画面。同时,影片中毛驴的形象设计精准捕捉黄胄先生绘画中“形神兼备”的精髓,生动鲜活,充满生命力,使传统绘画艺术在“泥土为纸”的创新载体中得以创新性呈现。


          《黄土坡》积极拥抱前沿数字技术

          《黄土坡》在技术应用上积极拥抱前沿数字技术。在角色塑造上,通过高精度3D建模与骨骼动画技术,精准还原毛驴的肌肉动态与细腻表情,使角色踏在黄土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自然流畅,与“足迹为笔”的创意形成呼应;场景构建则运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将“泥土为纸”的概念具象化,构建出沉浸式的黄土高坡场景,从微观的土地纹理到宏观的山川地貌,都让“泥土”的质感成为画面的核心叙事元素,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与真实感。其团队在技术应用中始终坚持“科技为艺术服务”的原则,通过优化渲染算法,让水墨晕染的自然晕化与数字技术的精准控制达成平衡,既突破了传统水墨动画制作效率的局限,又保留了东方美学的含蓄特质。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黄土坡》中融入了对动画叙事现代化的探索——用最简洁的视觉语言承载最深厚的文化哲思,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国际化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点评,《黄土坡》以“以泥土为纸、足迹为笔”的核心创意,为中国动画学派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样本。

          黄胄的首位入室弟子、著名画家徐复生激动地说,今年是黄胄先生诞辰100周年,此次推出《黄土坡》这样优秀的动画作品,以黄胄先生笔下毛驴的艺术神韵为灵感,让传统绘画精神与动画艺术实现跨时空对话,“无疑是纪念黄胄先生最好的方式。”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8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