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下乡”:美育实践燃青春

        作者:王伟杰2025-07-10 08:48:35 来源:中国文化报

           袁邵林为南京艺术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学生讲解古建知识    南京艺术学院供图


          为响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开展的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日来,全国多所学校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内容丰富,涉及美术、摄影、诗歌创作、古建筑保护以及戏剧等多个领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中,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实践技能,更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今年6月,第三届“乡村艺课”青少年装置艺术展暨2025年“云朵的秘密”青少年表达性艺术疗愈课程作品展正式启动筹备工作。该项目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团队联合“乡村艺课”全国70多所城乡学校共同呈现,通过“学—创—展—游”(SECT)社会美育模式,打造一场展现青少年独特视角的装置艺术作品展。本次展览将呈现20组装置艺术作品,并辅以摄影、诗歌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示孩子们在表达性艺术疗愈课程中的探索与创造。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艺术手段支持乡村儿童的情感表达与心灵连接。这一主题源于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在2024年相关展览期间进行的深入实地考察。在走访中,众多乡村学校的老师普遍反映缺少音乐、美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师资。基于此,“乡村艺课”项目借助艺术语言,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安全、自由地表达内心世界、展现自我价值,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的平台。

          “我们希望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艺术疗愈课程,让孩子们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我。”中国美术学院社会美育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孙楠表示,课程内容不仅具有跨学科特点,更注重与乡村生活情境紧密结合。项目特别邀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与乡村儿童结对共创,并广泛征集来自城市与乡村的丰富创作内容,体现了城乡美育的互动与融合。据了解,本次展览计划于7月20日在浙江省龙泉市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开幕,目前布展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近日,南京艺术学院在南京市溧水区“遇园”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遇园”是明清徽派古建筑群落园区,由19栋独具特色的建筑和30余个精致庭院巧妙组合而成,园内汇聚了曾家大院、古戏台、寄梅亭、揽月楼以及周邦彦纪念馆等传统建筑,同时还陈列着牌匾、楹联等众多古建构件。本次活动通过采访、牌匾资料整理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审美内涵,把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在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牌匾、楹联、木雕、石雕等是重要的保护内容。在“遇园”主人、古建筑收藏家袁邵林收藏的上万种古民居建筑样本中,有大量历代名人书写的牌匾、楹联、屏风,以及砖雕、石雕、木雕等精美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对于传统文化审美教育有重要作用。参与本次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南京艺术学院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物修复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他们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进行工作,其中一组专门负责牌匾的整理工作。目前已经统计、整理、分类四五百份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了解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活动不仅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与抢救,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美育相结合的新模式。通过此次活动,大学生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与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孔庆茂说。

          江苏省戏剧学校目前组织开展了全龄艺趣营、暑期艺术培训营等活动。很多学生表示,相比常规课堂,他们更乐于参与实践性强的活动。“当我的演出被展示或得到认可时,会增强我的自信心。”一位同学说。

          “这些美育活动突破了传统课堂模式,互动性与体验感强,让美育更接地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江苏省戏剧学校副校长董红说,未来,学校将通过家长艺术沙龙、社区美育展览等,让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营造“处处有美育、人人懂审美”的环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7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