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忧郁蓝色:初出茅庐时的毕加索

        作者:王家欢2025-07-07 09:05:57 来源:美术报

          毕加索 生命 197×129cm 布面油画 1903年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在艺术史上,很多功成名就都是延迟发生的:艺术家生前穷困潦倒、寂寂无闻,死后声名显赫、流芳百世。这类艺术家包括约翰内斯·维米尔、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等。正因如此,也有了“苦难人生成就永恒艺术”之类的说法。

          但毕加索绝不是这种观念的信奉者,他笃信艺术家必须获得经济上的自由。身为一个商人式的艺术家,他在生前就名利双收,“妻妾成群”。在他死时,除了留下大量的艺术作品之外,还留下了5座房子、2座城堡、450万现金、价值130万美元的黄金和大量股票和基金,以至于他的情人和子女们因此打了好几年的遗产官司。然而,当刚进入艺术圈闯荡时,从小被视为艺术天才的毕加索也有过一段不得志的灰暗时期。艺术史中常将毕加索的艺术分为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分析的立体时期、综合的立体主义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他早期的艺术充满悲伤的色彩,被朦胧的蓝色所笼罩。

          根据毕加索的说法,蓝色时期的开启和好友的自杀有关:“当我得知卡萨吉马斯的死讯时,我开始用蓝色画画。”1989年,18岁的毕加索认识了艺术家兼诗人查尔斯·卡萨吉马斯(Carles Casagemas),两人成为好友,并在巴塞罗那的圣胡安河街上共用一间工作室。次年,二人一同游历巴黎,其间,卡萨吉马斯爱上了二人共同的模特杰曼(Germaine)。然而,杰曼拒绝了卡萨吉马斯的求爱。1901年,卡萨吉马斯在巴黎射杀杰曼无果后,将枪头调转了自己。

          早已返回西班牙的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后相当震惊。之后,他画了数幅缅怀好友的作品。在卡萨吉马斯死后不久,他画下《卡萨吉马斯的死亡》和《躺在棺材中的卡萨吉马斯》。在前面一幅画中,毕加索使用了梵高《夜间小酒馆》的配色:红色的背景和橘黄的烛光衬托出卡萨吉马斯的面无血色(这是毕加索进入蓝色时期前的最后作品之一)。而在后一幅画作中,烛光和红色背景都消失了,画面被蓝色时期的主色调蓝色和蓝绿色所笼罩,温度似乎瞬间从温暖变成了寒冷。将两幅作品对比来看,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年轻的生命渐渐凋零的过程。

          好友的死亡让年轻的毕加索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这让他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个人遭遇。1903年,毕加索创作了《生命》,这是他蓝色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尽管画面的叙事性内容发生在一个明了的画室空间,但其主题却颇具神秘色彩:一对赤身裸体的年轻恋人似乎和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产生了不快,背景中则是描绘着悲观无助的裸体人物的画作。在一些解读中,人们认为画面中的母亲和婴儿代表艺术家和其母亲,母亲对其艺术天才的绝对信任。然而,在面对当下的艺术现实时,艺术家必须脱离亲人的精神支持,在现代主义的潮流中站稳脚跟。而这一蜕变的过程注定是痛苦的,背景中的画作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这幅作品看似有关生命最主要的课题“成长”,但死亡也蕴含其中——画面中的青年男子,是根据卡萨吉马斯的形象塑造的。

          在这一时期,作为并未被艺术界承认的年轻画家,一个游走于艺术圈之外的新人,毕加索将自身的境遇投射到包括乞丐、妓女、江湖艺人、酒鬼等社会边缘人的身上。这让人想起几十年前图卢兹·劳特雷克的艺术主题——因为父母近亲结婚,有基因缺陷的劳特雷克在儿时经常骨折,成年后矮小的身材让他并不受自己所在的上流世界的欢迎。

          1901年,毕加索认识了性病医生路易·朱利安(Louis Jullien),后者在巴黎的一间女子监狱工作。年轻的艺术家之后跟随医生到监狱“采风”,这里大都是患上花柳病的性工作者。为了为这些底层人民鸣不平,同时讽刺社会的不公,毕加索将一些风尘女表现成圣经人物的样子。1902年,毕加索创作了宗教画《圣母往见》,画中的玛利亚和其堂姐伊丽莎白并没有传统宗教画中的高贵与优雅,而是生活中苦难人民的常见模样。

          一年以后,毕加索又创作了《老吉他手》。在这幅画作中,毕加索将一位骨瘦如柴、头发花白的吉他手安排进一个逼仄的构图之中。衣衫褴褛的盲眼艺人佝偻着身体,脸上露出谦卑的神色。毕加索将人物拉长的造型方式让人想起几百年前的杰出艺术家艾尔·格列柯。格列柯的艺术也是在他死后才得到广泛认可的。

          由于作品没有很好的销路,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颇为拮据。因此,他的画布经常反复使用——一幅画画坏了,那就将旧作藏进画布的底层。比如,X光检查显示,《生命》的下方是传说中丢失的早期画作《弥留时刻》。和《生命》的竖构图不同,《弥留时刻》为横构图,画面中是一个躺在床上的垂死的女人,旁边是一个为她祈祷的人,可能是一个牧师。毕加索画过数幅这个主题的小稿,让人想起经常描绘病榻人物的德国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

          另外一个例子是《蜷缩的女乞丐》。在原本的构图中,女子拿着一个面包或碗,更彰显她乞丐的身份。但正如罗丹创作巴尔扎克的雕像一样,艺术家最终摒弃了手部姿势,选择为人物裹上长袍,表现她在肃杀的寒风中蜷缩在墙角的样子。将这幅画逆时针旋转90度,其最底层是一幅风景,再现了位于巴塞罗那的奥尔塔迷宫。从完全推倒重来、到局部的构图变化,这块画布显示了一位年轻艺术家犹豫不决的构思过程。

          毕加索拮据而郁闷的蓝色时期并没有持续太久。1904年,当他定居巴黎,搬进艺术的中心区——蒙马特的“洗濯船”大楼后,他的命运很快就改写了。贝斯·维尔(Berthe Weill)画廊开始展出他的画作,他还认识了美国人格特鲁德·施泰因(Gertrude Stein)和俄国人谢尔盖·希丘金(Sergei Shchukin)等重要的藏家。1907年,他画下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亚威农少女》。(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湖北美术学院讲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8(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