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作者:俞越2025-07-07 08:42:01 来源:美术报

          许江 葵颂二十盘

          7月1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联、中国美术学院指导,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浙江省美协主办的“铸脉:浙江雕塑百年”展览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范庆瑜,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院院长余旭红,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吕伟刚,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农书荣,著名雕塑家、中国美院教授潘锡柔,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杨奇瑞共同为展览启幕。余旭红、潘锡柔、杨奇瑞、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浙江版画院院长应金飞主持。

          本次展览分为“泥火丰碑”“塑境经纬”“凿宇工坊”及室外展区四个板块,通过90位艺术家的177件/组雕塑作品,向公众呈现浙江现代雕塑历史的血脉、现代雕塑教育的文脉,以及雕塑者和塑造对象的所有脉动,共同铸炼起为人民塑像、为时代传神、为山河立传的浙江雕塑精神。

          以开渠筑脉之姿,贯穿于中国雕塑史

          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及其教育在中国刚满百年。它始于西学东渐背景之下的新文化运动,始于受着先进艺术教育思想引导下的现代学院的创立,与浙江、与中国美术学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校伊始,学校便设立了中国第一间雕塑教室,设立雕塑系。李金发任雕塑系主任教授,教学模式参照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中国现代雕塑高等教育由此开始。此后,西子湖畔聚集了李金发、王子云、刘开渠等中国现代雕塑第一代的开创先师,培养了曾竹韶、王朝闻、萧传玖等一代代名师,并开渠引流、传播蕴新,带动了整个中国的雕塑艺术的高等教育。

          进入新时期,浙江雕塑艺术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锐意创新的胆魄。以杨奇瑞、曾成钢、龙翔、韦天瑜、李秀勤、于小平以及张克端、王强等为代表一批雕塑家们,不断拓展雕塑的边界,在材料实验、观念表达与空间介入等领域进行着引人瞩目的先锋探索。1992年,“第一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在杭州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由青年雕塑家和批评家策划的大型雕塑专项学术活动,是当代雕塑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1985年,保加利亚功勋艺术家万曼先生,在中国美院揭开了跨材料、跨媒介的实验艺术新篇。万曼的以软雕塑为特征的壁挂艺术,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雕塑家们对媒介语言拓展方法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索,涌现出以施慧为代表的当代纤维艺术专业的构建者,以杨奇瑞为代表的公共艺术专业的开拓者。

          在新世纪前后相继举办的“第一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以及2024年所举办的“塑者颀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展”“塑造东方:雕塑艺术邀请展”等展览充分展现了浙江雕塑在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深厚底蕴和蓬勃活力。

          余旭红表示,回顾国美雕塑之路,清晰可见“本土关怀与国际视野”双轮驱动,西方经典雕塑与中国传统雕塑“两个传统”的融合,谱写着“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品读“中国雕塑百年”

          在本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百年雕塑视界中宏大而诚挚的人民意识,那是时代延绵画卷上穿梭往还的生动者,广大塑者作为主体面对历史、面对人民情往兴达的激情熔炉;雕塑语言的自省与深化,淬磨本心的塑造品格,那是雕塑创作者们持续的内在探索与超越,是东方情怀及其生生不息的创造性转换,是一代代塑者面向雕塑经典和雕塑本体所做出的新感性、新语言的回应。

          杨奇瑞表示:浙江雕塑始终以开渠筑脉之姿,贯穿于中国雕塑史的重要脉络之中。浙江雕塑百年史,就是中国雕塑百年史的重要组成。无论是艺专时期的拓荒,抗战烽火中的坚持,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高潮,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再到今天多元并举的艺术生态,浙江雕塑始终不忘初心,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

          雕塑在浙江,不仅是技艺的淬炼,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践行。它以独有的物质性和空间在场感,承担着记录历史、参与现实、激发公共意识的多重使命。今天,在党和国家的重要艺术现场中,浙江雕塑家及其作品的风姿、遍布浙江城市山野的公共雕塑、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创作,都是根植于时代生活大地之上的美的表达。

          郑靖表示,2015年,时任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以“大雕塑”为学术思想,将雕塑、公共艺术、纤维艺术融通为现在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以“雕塑与公共艺术的东方学与方法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空间表现中的科技语言”和“纤维艺术的思想与突破”为重点研究方向,将雕塑从造型美学拓展到了空间诗学。

          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的雕塑家深度参与了上海世博会、G20杭州峰会、亚运会等国际盛事,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馆前广场大型群雕等重要公共艺术项目的塑造,将艺术之力注入国家形象与城市灵魂的锻造之中。同时,积极融入城乡公共空间的“美丽中国”建设,从都市广场、街区、社群到山水田园间的乡建现场,参与构建着可触可感的城乡美学新秩序,提升着公众日常生活的精神品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