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国家博物馆与石头“对话”

        作者:刘源隆 文/图2025-05-16 07:46: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展览展示的珍贵观赏石

          5月13日,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石韵天成——中国观赏石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这场以“形、质、色、纹、韵”为鉴赏核心的展览,通过160余方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观赏石,带领观众走进一场跨越地质、艺术与文化的时空对话,感受中华文明中“石不能言最可人”的深邃意蕴。

          中国观赏石艺术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文人雅士在天然山石中寄托审美理想,将其升华为“立体的画、无言的诗”。从《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思,到宋代米芾“拜石为兄”的痴迷,再到郑板桥提出的“瘦、皱、漏、透”的“相石四法”,赏石文化始终是中华传统美学的重要载体。2014年,“赏石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本次展览既是对自然造化的礼赞,亦是对文化根脉的追寻。策展团队从岩石类、矿物晶体类、生物化石类、陨石类四大类别中精选展品,既有灵璧石、太湖石等传统名石,也有戈壁石、北丹石等地质奇观,全方位展现中国观赏石的多样形态与艺术魅力。

          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在自然天成的山石中找到了歌咏传颂的对象,并为这些自然之物披上了人格化的外衣,使它们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物化对象,也是文人雅士托物言志的物质载体。在“形生雅韵”单元,一件2009年发现于广西苍梧县的菱锰矿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件是我国最著名的菱锰矿标本之一,通体红色,被称为‘中国皇后’。”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安嫱介绍。

          移步至“趣览万物”展区,一方形似公鸡的葡萄玛瑙石,色彩斑斓,被取名“金鸡报晓”;一方椭圆形雨花石上的纹理如一只小鸟站在海边,扭头望着远方,仿佛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精卫填海”。中国观赏石协会赏石场馆传承发展专委会主任曹磊认为:“这些生动的造型在天然石头上出现,让我们不禁感叹自然的神奇,也从中感受到浓郁的民间文化。”

          在“意会春秋”单元,表面温润的戈壁石“东坡肘子”肥瘦兼具、层次分明;肉石“脆皮肉”惟妙惟肖,其金灿灿的“皮”犹如刚出油锅一般鲜亮。“观赏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天然形态,更在于人文解读。这些石头既是自然的馈赠,也是诗意的再生。”安嫱表示,自然造物通过石头的形、色、纹,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满足了人们的想象,同时也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智慧,贯穿整个展览的叙事脉络。

          在“境观江山”单元,展览将观众的视线从微观意象引向宏阔叙事。天峨石“清泉石上流”黝黑的石体上,白色纹理如涓涓细流,正体现出王维《山居秋暝》的诗意;崂山绿石“千山万水”整体呈山形,表面纹理图案如大江奔流,气象壮阔。“自然天成的石头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色彩,勾勒出山川的宏伟、水流的灵动、云霞的飘逸。它们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呈现出辽阔国土上的锦绣江山,更反映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安嫱说。

          开展首日,展厅内人流络绎不绝。几位银发老者在每件展品前驻足良久,不时发出感慨。曹磊表示:“赏石艺术不仅是收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重拾‘静观万物’的智慧,在与石头的对话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活态展示,本次展览不仅呈现了观赏石的视觉之美,更揭示出其背后的文化密码。从文人书房到百姓厅堂,从园林造景到当代艺术,观赏石始终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石无生命,却有灵性;展有期限,但文化永恒。”安嫱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