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1 21:57:4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七十年代初。荔湾区一批业余美术爱好者坚持写生创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参加市美协后。他们得到很多学习、观摩、学术探讨的机会。前辈名家的指点。田为当年他们利用业余休息时间。爬上别人房顶。画荔湾下九路街景。左为丁远阁,右为钟华锵。
这张灰黄的老照片,每次看到它总勾起我段段往事的回忆,要问我当时的感觉,用现时的说法是“痛并快乐着”。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艰苦岁月,这是刚刚“拨乱反正”的时期,荔湾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工人是“画痴”经常在一起画画写生,切磋技艺。为时,广州市还没有成立美协.画家是散兵游勇状,他们想要进行艺术交流、学习观摩是十分困难的事,但凭着对艺术的虔诚,追求美的执着,他们利用工余时间,活跃于“业余画坛”的有限空间里。从西场的横行窄巷到上下九颇具西关文化特色的骑楼,从珠江河畔到白云山麓,从西关大屋到村落茅草,处处留下他们写生的身影。
记得有一次,大家从西关步行到白云山下的麓湖写生,从“石屎森林”到荒郊野岭,大家忘掉了长途跋涉的疲劳,分散在山坡草地十分投入画起风景来,顾不上饮水食饭,啃几口干粮,一直画到太阳下山为止。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觉丢失了手表,一定是在画油画时摘下来,走的时候忘记了带.这可是一件大事了。那年头手表是当时家庭贵重物品“三转一
响”中的一转,于是,全部人马返回写生原地,摸黑寻找。回到家时是又饿又累……
照片拍的是在下九路陶陶居旁的西关大屋楼顶,我们为了选择最佳的写生角度,冒险爬上这间屋顶的“金子”边沿位置,几个人仅能依次排队“堆”在一起画。
留在记忆中,过去的一切,对艺术的向往,执着的追求,这些“散兵游勇”状的画家,心中渴望能有一个供大家学习、创作、切磋、交流的“家”。现在,梦想成真!这个家,就是“广州市美术家协会”.
当年懵懂的业余绘画青年在这个大家庭里得到前辈名家、会员之间的学术探讨,以及学习观摩的机会,逐渐成长为实力派的画家。
作者:钟华锵 来源:《昨日·今天--广州市美术家协会行进20年》责任编辑:杨小薇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