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1 21:48:1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在我早时阅读经历中,总有一些外国人的形象挥之不去。比如意大利人利玛窦,作为一名外国传教士,他早在一五八二年就只身来到中国,除了传教,更多地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还有那个郎世宁,亦很早到中国,还很幸运地进了清王宫,将西方油画的技能施展于中国宫廷画上。然而,这些洋人的形象总还模模糊糊,一鳞半爪。近读张功臣所著《洋人旧事》,甚感欣喜。该书较为详尽地展示了外国人在中国不平凡的人生之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一部中国近代史,亦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发展史,当引起我国史学界的更多关注与研究。
《洋人旧事》以中国近代社会为历史背景,叙述了从清朝到民国,外国人在中国的艰难生涯。马礼逊、成思泰、华尔、赫德、莫里循,一直到鲍威尔、庄士敦,展现了一幅画面宏大的在中国的洋人群像图,让我们比较系统地得以窥见他们在中国全景式的生活场景。在阅读的愉悦中最大的感悟是,凡到中国来的洋人,颇多不易,真是艰辛备尝。一个外国人,或从英国,或从美国、荷兰、瑞典等地,远离亲人故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对他们来说,这里是异国他乡。他们举目无亲,环境陌生,甚至语言不通,连起码的生活条件亦不尽如人意。正如法国人弗朗索瓦在给友人的信中所言:“晚上,我们借助火把的光亮到达了目的地,在走近客栈时,大铜喇叭会吹出可怕的响声。在虱子的包围下,支起一张弹簧床,床边支起四根竹杆。在这张床上,躺着一位先生,就是我。正在遭受着失眠的煎熬。他孤独地来到中国,躺在这幕帘般的蚊帐里,在高温的包围下不断地思考着许多事情”。这就是洋人们在中国艰难处境的一个缩影。此外,他们更多的是遭受误解、排斥和警觉的目光。马礼逊这样描绘他刚到中国的情景:“我到了广州,住在美国商行里,使我十分紧张的是前来商行的中国人,总要围着我,要晓得我是谁,是干什么的,做什么样的买卖等等,这种状况使我心烦意乱”。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度,大多国人还处在愚昧浑顿的境地。国力衰败落后,民不聊生,交通不畅。洋人们踏上这样一片完全生疏的土地,其艰难的步履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他们凭着西方人特有的坚韧、睿智、冒险精神,或者说对一种教义的信仰,不畏险阻,排除万难,去开拓出传播文明的荆棘之路,成为西学东渐的先行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充满种种意想不到的困扰,他们的命运安排常以悲剧性结果告终,或失意而去,或客死他乡,人生的悲沧与黯然,令人不无感慨。《洋人旧事》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他们在中国的不同角色与人生细节。这些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一定人人都如后来者白求恩大夫那样,具有“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毛泽东语),他们有的只是出于一己的喜好,或者仅仅是对神秘中国的好奇罢了。但他们大都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不论主客观的动机如何,其结果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长期以来,由于观念的偏颇,对于西方人在近代中国的出现,国人多表现出敌视的态度,以为那是从经济的掠夺到文化的侵略。洋人们的行为举止,很难得到国人的理解与认同。其实,文明是没有国界的。《洋人旧事》以纪实的笔法,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关于洋人在中国的利弊得失之新思维的可能。
在《洋人旧事》以前,我曾陆续读到过作者的另外一些专著,如《东方梦寻——旧中国的洋记者》《外国记者与近代中国》等,这表明作者在这一领域已潜心研究多年,颇有建树。我们有理由期待,作者在这一领域继续有新的开掘与收获。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杨小薇
|
-
-
-
-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