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宗祠匾额后藏着400多年的古经卷

        作者:核实中..2012-06-19 15:33:06 来源:今日早报
          最近,文物保护专家在宁海县深甽镇龙宫村发现了一部保存完好的经卷。来自杭州图书馆、宁波天一阁的古籍专家都对它作出了很高的评价,还建议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专家们并不知道,这部古经卷流传到至今,全靠龙宫村人400年来的悉心呵护,使它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

            和保护古经卷一样,龙宫村人也一样保护着自己的家园。近年,村里人有钱了,也盖了新房子,但是老村的面貌,却基本上没有改变过。

            浙东地区,有着众多的古村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建筑考古专家曾经研究过的古村落,而今已不复存在,或者名存实亡。小小的龙宫村,是如何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得以保全,村民们有着自己的深刻体会。

            需要呵护的还有世代居住的家园

            龙宫村不是什么著名景区,甚至连宁海当地人也有不少从没听过它的名字。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村落,却相当完好地保持了古村的原样,这和村民们自发地保护是分不开的。

            “我从小就住在这里。小时候,我跟大人出过几趟远门后,就觉得村里的房子又破又旧。当时,我就有一个理想,等长大赚了钱,就把房子推倒,造好看又气派的楼房。”39岁的陈国庆说。

            “这是我们世代居住的地方,怎么舍得推倒呢?”陈国庆的母亲李爱芬插了一句。

            记者在村里看到,除了少数新造的砖瓦房外,大多数房子都保留着过去木结构院落的风格,而大多数新建的房子,基本上都坐落在古村外围。

            在龙宫村,还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在龙宫村驻扎着一个抗日部队的总指挥部,指挥官是俞志明。日军为了端掉这个指挥部,派了飞机来轰炸。村民们都认为,古村就要完蛋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只炸掉了一个庙。

            “日本人飞机轰炸都没有毁掉我们的村庄,我们自己更不能把它毁了。”陈林科说。

            村委会主任陈占盈对记者说,为了保护好古村落,村民们自发地对村里的老建筑进行编号,按编号顺序进行修缮保护,平时晚上轮流值班,以防文物贩子趁夜盗取古建筑上的雕饰。其中,最重要的陈氏宗祠排在第一位,还有村里的育英书院,也是重点保护对象。

            自发性保护

            缘于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目前,龙宫村的文保工作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据深甽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为龙宫村进行相应的规划,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工作。不过,他们也承认,龙宫村之所以能够从众多遭到破坏的古村落中脱颖而出,除了它因为地方偏远,没有进行开发外,还和当地村民自发性的保护是分不开的。

            村民们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并不缘于经济利益,而是在于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80岁的陈林科,他家的正堂,悬着光绪年间的牌匾,上书“五代同堂”四个大字。“望着这块匾的时候,我就在想, 这是我们一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象征。如果让我搬去任何地方,我都不愿意。”陈林科说。

            如今的陈林科,儿辈和孙辈都在城里工作。他每天坚持劳动,一亩水稻,一亩菜地,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觉得,这就是他全部的生活,而祖辈也是这样过了一生。他会像祖辈一样,陪着这栋老房子,直到老去。

            新一代的龙宫村人,很多出去求学,出去做生意。赚了钱之后,他们也想过翻新自己的老房子,让老村落焕发出新的青春。然而,在外面闯荡过,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回来后愈发觉得古村落的难得和老房子的宝贵。

            “年轻的时候不懂事,觉得楼房肯定比老家的院落好。然而,走南闯北几十年,回来后我才发现,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产生这样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如果把它拆了,造成楼房,我会失去家的感觉。即使房子造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说起为什么当初放弃造新房时,39岁的陈国庆这样答道。

            这种深深种在村民心底深处的对于乡土文化的认同,体现在他们对经卷、老宅、古街的保护上,也体现在他们对传统仪式、节庆的尊重上。只有这种认同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我们的古村落才能永远地留下来,成为后代子孙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古经卷是佛经中少有的珍本

            “今年3月,我因为工作的事情去龙宫村,在当地一个祠堂里,发现了一部古经卷,看上去年代挺久远的。我就和村里的人说,应该让城里的专家看看。”宁海县深甽镇干部胡志汉说。

            接下来的两个月,胡志汉带着这部经卷拜访了宁波、杭州等地的古籍专家,没想到专家们都给了相当高的评价。

            这部经卷叫《华严经》,全卷共80册,藏于龙宫村的有50多册。天一阁古籍专家刘开升、刘云等鉴定后认为,龙宫《华严经》经历400余年风雨,依然字墨如漆,纸白如玉,且字体隽秀饱满,尤其是版画精致,图文并茂,写刻精美,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佛经中少有的善本、珍本。

            杭州图书馆专题文献中心古籍组仇家京认为,该经卷确定为明刻明印本无疑,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折装的装帧形式,在明刻本中十分少见。物以稀为贵,其历史文物性和艺术代表性都很高,要立即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建议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记者在胡志汉的办公室里看到了这部经卷的一部分,字迹清楚,插图人物的表情非常清晰,丝毫看不出这是一部已经藏了400多年的书。但是,这部经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损伤,比如有很多虫洞,纸张也已经非常脆弱。

            “天一阁希望能收藏这部书,还有很多古籍拍卖行找上门来,希望能高价卖给他们。”胡志汉说,但是他打算把经卷送到浙江图书馆进行全面的修复,然后送回龙宫村,作为镇村之宝。

            400多年来村民接力保护古经卷

            这部经卷,诞生于明万历年间,当初是怎么流落到龙宫村的,谁也说不清楚了。能看懂这部经卷的,村里没多少人,但这并不妨碍村民们对于经卷的爱护。尽管没有专业的藏书设备,尽管400多年来经历了多次劫难,但这部经卷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

            村里人是怎么保护的呢?日前,记者来到了龙宫村。

            这是一个远离城市的小山村,从宁海县城出发,走了50多公里崎岖的盘山路,总算到了。“公路没修以前,我们去县城都是走路的,早上出发,下午才到。”村民陈国芬说。

            村口有一座陈氏宗祠,是村里最重要的建筑,基本上还保持着明代建时的原样,现在它也兼着村老年活动中心的功能。那部经卷,就存放在这里。

            “起先,经卷是放在我们村的集福寺,后来为了保护它,我们把它藏到宗祠匾额的后面。这里吹不到风,淋不到雨,晒不到太阳。在动荡的年代里,它也躲过搜索,存留了下来。”村里80岁高龄的陈林科对记者说。

            陈林科说,这部经卷写了些什么,他说不上来,但是他知道,这是祖上留下来的宝贝,一定要藏好。前几年,有人偷走了其中几部,大家都非常心疼,马上派专人值班看护它。

            陈林科说,小时候,他爷爷告诉他,要保护好经卷。如今,他自己也成了爷爷。他说,保护经卷的任务,他们会一代代传下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小薇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4(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