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话曾梵志:难道我就是个面具标签吗

        作者:核实中..2010-05-10 14:05:06 来源:中国建筑家网

           采访手记

            几年前就想采访曾梵志,无奈他人在北京、很少回汉。今年4月他一周内两次回汉,为母校湖北美院颁发他出资的奖学金和引进德国伟大女性艺术家珂勒惠支的展览。21日天下大雨,10时在省美院美术馆,装扮时尚、长得特帅的曾梵志到场,立即引来媒体和学子们的追逐。他答应仪式完接受采访,但他太忙,没有片刻空闲聊天,应允晚上六点在下榻的酒店专访。

            对谈前,曾梵志对摄影师说,单人照他要换衣服照相,不是讲究形象,而是要对得起观众。谈话中他用普通话,急的时候汉腔不时冒出来,近两小时的交流不知不觉过去了,窗外的黛青江色已擦黑,他笑言:父母和兄妹们正在家等他吃饭,一直用短信在催促着,晚饭后还会到美院跟朋友斗地主。记者感觉,他不仅是身价过两亿的富翁,而且是信念坚定、内心充实的艺术贵族,同时也是个会生活会休闲的正常人。

            人物名片

            曾梵志,1964年生于武汉,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后,已成长为世界知名艺术家。代表作《天空》、《协和医院三联画》、《面具》系列等。2008年,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会,他的《面具系列1996No.6-》以7536万港币成交,打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刚在第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上,他捧回油画类年度艺术家大奖。

            《肉联》和《协和医院三联画》

            表现我最熟悉最了解的生活环境

            几年前就想采访曾梵志,无奈他人在北京、很少回汉。今年4月他一周内两次回汉,为母校湖北美院颁发他出资的奖学金和引进德国伟大女性艺术家珂勒惠支的展览。21日天下大雨,10时在省美院美术馆,装扮时尚、长得特帅的曾梵志到场,立即引来媒体和学子们的追逐。他答应仪式完接受采访,但他太忙,没有片刻空闲聊天,应允晚上六点在下榻的酒店专访。

            对谈前,曾梵志对摄影师说,单人照他要换衣服照相,不是讲究形象,而是要对得起观众。谈话中他用普通话,急的时候汉腔不时冒出来,近两小时的交流不知不觉过去了,窗外的黛青江色已擦黑,他笑言:父母和兄妹们正在家等他吃饭,一直用短信在催促着,晚饭后还会到美院跟朋友斗地主。记者感觉,他不仅是身价过两亿的富翁,而且是信念坚定、内心充实的艺术贵族,同时也是个会生活会休闲的正常人。

            记:小时候在武汉六渡桥铜人像一带居住,童年记忆对你的艺术创作有影响吗?

            曾:武汉那时相对单纯、安静。江汉关一带的租界建筑与住的房子有很大差别,我喜欢去那里写生,武汉当时画画的人特别多,武昌、汉口、汉阳都有一拨一拨的人在一起,一起画画,去公园写生呀,这样一个环境。

            记:武汉人的性格如九头鸟、不服周、暴躁等对你的磨砺和成功有什么帮助吗?

            曾:武汉人在外地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的,很勤快、很会做事情。有生活很粗,脾气暴躁的一面,也有很细很理性的一面。

            记:《肉联》和《协和医院三联画》, 这是武汉观众熟悉的标题,为什么对死亡、疾病、痛苦这种题材这么关注?

            曾:我创作一定要,比方说“肉联”。我以前住的文书巷有一个卖肉店,有时会来一辆大冰柜的卡车堵在路上,卸下从肉联厂冰冻过来的猪肉。有一天我看见一个特别真实的镜头,冻肉上盖着绿色的油帆布,中午好几个人躺在上面午睡,布盖了一半,有些肉伸出来了,有些人腿也伸出来了,一般人不会去看,我是个艺术家,我可能会看别人平时不看的一些角度。我的眼睛看到后,它是一个画面,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经历和故事,这就是我的生活环境。我上大学就特别喜欢表现主义,描绘的是内心比较颓废的、焦虑的、忧郁的,20岁左右就是这样愤青状态,记忆把你刻在里头。

            记:听说《协和医院》是你天天去隔壁医院用厕所产生的灵感?其实不是协和而是其他医院,为什么用协和?

            曾:是,毕业那几年我住在第11医院隔壁。当年武汉喜欢说协和,比较市民化,一提到协和你这个人就不行了,完了完了到协和去。无意中起了一个没有多想的名字,但它恰到好处,跟拯救有关的很多可以思考的东西在里面。所以我没有叫《第11医院》,而是叫《协和医院》,就是一个受难的过程。一个排队等待门诊的部分、动手术的部分、躺在病床上的,整个一系列称它为三联画。在西方有很多宗教题材,耶稣受难从十字架下来,三联画,我当时也是用这种形式,我画了一个普通人受难、生病的一个状态,也是借鉴西方的表达方式,来画我们的生存状态。

            卖出的第一批画是最好的鼓励

            收藏牛人尤伦斯推动中国当代艺术

            记:在国际收藏界,尤伦斯夫妇是收藏牛人,那时,你和张晓刚、方力钧等人还籍籍无名。尤伦斯收藏你的第一批画时的情形怎样?

            曾:尤伦斯购买我作品时,我还不知道是谁购买的,因为艺术家的作品是画廊推荐给收藏家。那时尤伦斯名气还没有今天这么大,我们仅仅知道他是非常好的收藏家,能够被他收藏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后来有一件很重要的作品《最后的晚餐》也被他收藏,尤伦斯在欧洲看到报纸,他希望收藏《最后的晚餐》,4米宽2米高的大画,当年一般人不会买,因为太大了,只有像他这样的大收藏家,才能拥有大幅尺寸重量级作品。后来我和他成为了朋友,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真的起了很大作用。

            记:你的第一张画卖出去,是高兴还是悲哀?

            曾:当然高兴得不得了,不可能悲哀。上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人要收藏我的作品,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很重要的鼓励方式吧!当专业人士用钱来购买你的作品时,会让你觉得:哦,我的作品是一件艺术品,我是一个艺术家。我当时还没成为职业艺术家,生活没有着落,但内心总有很清高的感觉,觉得我是搞艺术的,虽然没人理解,但自我感觉挺好的。卖的第一张画叫《协和医院三联画》,是我特别重要的一件作品。

            初到北京做盲流

            找到伴,找到同类了

            记:你1993年初到北京是盲流是北漂,后来在北京郊外拥有两亩地和100多平米的工作室,那时想到过会有今天吗?

            曾:当初没想到要获得什么成功。北京的艺术很活跃、你画画时自称艺术家,居委会的老太太知道,哦,你是艺术家,但在南方,你即使跟一个大学老师说是艺术家,他也不一定明白艺术家的涵义。北京当年从事艺术创作的同行多,能够找到伴、找到同类,不会觉得极度的孤独。很难想象一直呆在武汉,是不是会坚持下去。

            记:为什么在武汉就不能走向世界?

            曾:在武汉这样创作时,很多人不明说,但心想这小伙子可能属于半疯状态。我当时非常超前,完全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人们很难理解,会说你画它干嘛呢?这种画面不好看,也没有美感。当时艺术主流是全国美展,作品都是主题性的弘扬,我毫不客气地说那是很虚伪的东西,比方说你住在城里,去农村呆两个星期,回来就画农村一个人放牛什么,它跟你的实质生活完全没关系,是特表面的东西。你每天经历的生活就在身边,应该表现当时内心的生存状态。特表面的东西,只会从特浅层的方式去理解,比如色彩挺漂亮的、构图挺别致的,或者你画的少数民族服装挺新鲜的,没有意思,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反对这样的东西。

            艺术创作不是流水线

            记:当代艺术比较盛行作品的个性符号,你作品里的“面具”形象,岳敏君的“大白牙”,方力钧的“光头佬”等,都无形中贴上个人标签,容易走红。你作品中的个性符号“面具系列”是如何选择的?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责任编辑:杨小薇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