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2025-11-22 15:00
策展人:方志凌
学术主持:皮道坚
亚洲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将于2025年11月22日举办“积楮——王劼音作品展”。本展是继2020年“天空之后——王劼音水墨新作展”时隔五年后再度于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举办个展,展览由皮道坚担任学术主持,方志凌担任策展人,展出艺术家王劼音近作三十余件。
层积的“心景”
方志凌
一
在那间不算宽敞的画室里,艺术家王劼音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新作。2014年,我曾为他策划过一个名为《云起》的展览,期间还主编了一本名为《王劼音》的大部头作品集,后来也时常在一些群展中邀约或关注他的作品,自认为对他的作品颇为熟稔。进画室之前,我对他的大幅油彩(或丙烯)新作充满了期待。但他的新作品却是由一块块4开大小的特制“纸板”拼合而成的新型“山水”或“风景”——每一块“纸板”都由几层半透明的宣纸裱糊而成,每层纸面又自带一些诸如手写书法、涂鸦符号之类的“图画信息”,在层层叠加的纸面形成一种影绰、素淡的视觉层次;他再在“纸板”上略作渲染、涂抹、摩擦、勾勒,然后由几块、十几块或二十几块,拼合成一幅幅大小不等的、仿佛是在经历多次潦草不均的粉刷的老旧墙壁上略施粉黛的简约壁画。
二
王劼音曾在一篇名为《旅途随笔》的自述文章中,以朴素、淡然而又感慨良多的笔调,娓娓讲述自己辗转多变的从艺经历:从哈定画室到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附中,再到新办的“上海美专”、轻工业局干校;从上海火柴厂到上海美校、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从上海画室的欧化教学,到附中时期对苏派绘画的服膺;从被不断借调的“工人画家”到独具风格的版画家,再从经历国外游学、展览、并在全国版画展上获得金奖的成功版画家,再到游走于版画、油画之间,虽热心于版画活动,却不知不觉转为手持画笔的艺术生涯。作为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画图人”,他的经历中自然有着同龄人的共同经历:比如新中国的美术变革,政治风波的冲击,改革开放后的新机遇、新选择等等。然而,在此之外,因为家庭以及个人身体状况等原因,他又历经了许多别样的波折和际遇。所有这些,不仅造就了他多变的艺术面貌,也造就了他对“画图”的一往情深。
三
“我是个自由散漫的人,没有什么宏伟的抱负,既无明确目标也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策略,只是喜欢画画,图一时之快,放笔画去,糊里糊涂走到今天这一步。”另一篇《创作散记》中略带自嘲的话,深刻地道出了他的无奈与坚持:在附中学习渐入佳境之时却不得不因病修养,后来又不得不转入上海美专预科班;预科毕业展上的画作颇受关注,却不得不就读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又不得不进入火柴厂;刚刚因经常上借外调搞创作而有了一些“风光”,又莫名沦为“五一六”分子……面对如此多舛的命途,能凭着对“画图”的热爱与坚持,在绵延的逆境中创造并把握住些许机遇已属不易,哪里还有“宏伟的抱负”“科学的规划”这等奢望。
四
《旅途随笔》对“进入新世纪”的记述极为简略,却以渐入老境的口吻罗列了“人生之旅”的“另一种境界”:越来越倾向中国传统文化、心仪许多“老式”的艺术,生活方式也渐趋落伍……然而,事实上,对于现今更广为人知的以油彩、丙烯、水墨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王劼音而言,“新世纪”却意味着,新艺术境界的徐徐开展:虽然此前他的油画也参加过一些全国展览,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气质而颇受好评,但直到创作出《花卉图谱》《花卉》《山居图》《秋山诗意》等系列作品的时候,其融汇了版画丰富的视觉痕迹、油画微妙的色彩氛围、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母题与书写意趣的“新艺术境界”才真正成熟,直到后来又衍化出《古典山水》《山水笔记》《原点图像》等日渐庞大的水墨系列。这些作品或许仍是“没有规划”“图一时之快、放笔画去”的产物,但在历经几十年的辗转变易与多方求索之后,种种复杂的生活体验、种种艰辛的艺术探索,却在这些自成体系的作品中自然沉淀、贯通、爆发。
五
艺术家王劼音将自己的新展览命名为“积楮”——“楮”是古时对纸张的雅称,“积”字表明纸张的层层裱糊的状态,也隐含裱糊的动作或过程——标题既体现出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钟情,也将复杂深沉的艺术表达隐含在工匠化的劳作过程或结果里。这种寄寓方式是意味深长的:不仅裱糊纸张与刻印版画的过程相通,以无我的物态印痕取代容易表露情感的手绘笔触也是版画家特有的审美底蕴。不过,在这里,如其说是艺术家版画趣味的复归,不如说是浑朴、淡然、无我的中国美学基因与版画底蕴的自然重合。
如果说王劼音新世纪以来自成一格的“新艺术境界”,正是他种种复杂的生活体验与种种复杂的艺术探索融会贯通的结果,那么,“积楮”所指代的这些由特制“纸板”拼合而成的新型“山水”或“风景”,则是他愈益开阔的艺术视野、愈益自由的创作心态、愈益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不执著于或空灵、或率性、风格鲜明的艺术表达,却以浑朴、淡然、近于无我的层层累积的痕迹,隐隐约约地呈现出虚淡、简约却令人感慨良多的“山水”或“风景”——我更愿意称之为“层积的‘心景’”: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山水”、西方绘画里的“风景”,还是当代文化惯用的“景观”,都难以界定这些“低绘度”的视觉图像,它们更像是艺术家层层累积的内心感触的天然衍化物,的确有种洗尽铅华、淡极而浓的境界。
关于艺术家About Artist
王劼音,1941年生于上海,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77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学校,1986年赴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及维也纳美术学院访问。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工作生活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