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让考古立体、生动、鲜活 四川成都推出考古社教特别版

        作者:李佳霖2023-09-20 07:44: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9月14日,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的“2023成都考古社教特别版”活动第一场举办。30名公众在考古领队的带领下,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的发掘现场学习,然后来到成都考古中心听专家分享考古中发生的故事。

          祝国寺村遗址是一处经过规划而兴建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保存比较完好。祝国寺村遗址现场负责人杨波介绍,从2022年3月开始,成都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目前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发现房屋、墓葬、水井、天井、灰坑、灰沟和道路等遗迹200余处,各类遗物3000余件。考古发掘证明,祝国寺遗址区域在唐宋时期是一个沿着主干道在两侧形成居住规模的古代市镇。

          在遗址现场,有一些用数字和字母标记的遗迹。“数字2、3附加字母如a、b的,代表地层,越靠近地表的地层,年代离我们越近,越是靠下方的地层,年代就离我们越远。以字母L开头的,则是代表当时的道路。”杨波介绍。

          这些地层与道路并非始终均匀地被掩埋、沉降,时常会重叠甚至互相打乱。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这些“混乱”都不是问题——通过挖掘出来的土的颜色,他们可以判断出这里是否被回填过;通过土里夹杂的包含物,他们可以大致判断出属于什么年代。“这些房屋的大门,很多都侵占了部分街道。”杨波指着遗址现场标记的线条说,“房屋侵占街道的情况很常见,大家都想把自己家的门尽量往外扩一点,于是道路会变得越来越窄。”

          这处区域最令人赞叹的是排水系统——陶砖砌出的暗渠、陶瓦覆盖的小水沟、青砖堆砌的大水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水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的情况。“成都地处气候温润的西南,天然水系发达,而且这一区域离锦江很近,所以那时的人们格外留意预防降雨或涨水造成的危险。这使得成都城在唐宋时期就建造了十分发达的排水系统。”杨波说。

          遗址现场探访后,在成都考古中心举办了考古分享会。杨波给大家展示了此前发掘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并介绍了他们是如何找到这处重要遗址的。

          祝国寺遗址的这块区域,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之前发掘的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瓷窑遗址关系十分密切。杨波介绍,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墓葬中,80%的陶瓷器物都来自琉璃厂窑。“所以,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么多的陶瓷器物,生产出来之后,要先登记造册,然后打包外销。那么它集散、销售的场所在哪里?”

          结合文献记载和此前的考古发掘线索,他们逐渐找到了这里。仅仅挖掘了几条探沟后,就在沟中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接着,房屋的柱洞、院落的天井、支撑宅基的砖瓦、铺设路面的卵石,甚至细细的车辙印……都一一显露在考古人员眼前。

          通过对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的考察分析,考古人员发现祝国寺村遗址在唐宋时期是一座有着很大规模的建筑群。研究发现,10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日常,都围绕着琉璃厂窑生产的陶瓷器物的相关工作开展,使得这里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镇上除了住房之外,还有酒楼、税务衙门、寺庙、店铺等公共建筑。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这个小镇渐渐衰败,时光挟裹着泥沙,慢慢掩盖了它曾经的模样……

          一场分享会下来,专家讲得投入,公众听得入神。大家纷纷感叹:这场社教活动,把平淡枯燥的考古现场变得立体、生动、鲜活。

          此外,成都考古中心给大家准备的咖啡和小点心也巧思满满——咖啡表面的拉花是战国晚期青铜矛上的“成都”二字;两枚精致可口的小饼干,其中一枚也采用了成都矛的造型,另一枚饼干则印上了东华门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的纹样。

          “我们把考古中心定义为文物的家,文物作为文化载体面向公众之前,其实要走很长一段‘回家’路。祝国寺村遗址现场探访,呈现的是文物发掘的过程,融入了考古人的科学工作理念和艰辛;现场分享的是考古人对文物的研究以及信息的提取过程。在成都考古中心还向大家展现了从文物修复到展示的过程。这样一场活动,其实是想让大家感受每一件文物从发现到走向公众的不平凡之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列宣传部主任唐淼表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