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考古见众生:从大遗址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作者:何烨2023-04-14 08:27:58 来源:中国艺术报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日前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殷墟第三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在不久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上,“河南安阳市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项目获得了“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考古界俗称“六大考古新发现”)这一殊荣。现场点评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雷兴山认为,殷墟的这些考古新发现,将推动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其中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因此,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0年,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从考古遗址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大遗址保护理念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也凸显了我国的文物事业在文物活化利用、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以及让考古真正走向公众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从大遗址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大遗址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两个关于遗址遗迹最基本的保护概念。1997年,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第一次使用了“大型古文化遗址”的提法。2005年8月,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及文化景观。为了系统性、完整性地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文物局连续发布大遗址名单,设置大遗址保护专项,从全国33 . 3万处古遗址、古墓葬文物中挑选出了150处作为代表。我们所熟悉的良渚遗址、牛河梁遗址、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等都名列其中。

            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概念,是由国外引入的,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2000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可以说开我国遗址公园风气之先。2022年4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修订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其中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为“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

            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大遗址”侧重于专业性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是专业考古文保工作者与遗址遗迹的关系,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在科研和文保工作之外,又增加了展示展陈、研学教育、公众科普、娱乐休闲等功能,是考古文保工作者、遗址遗迹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甚至让已经被废弃使用几千年的人类遗址重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环境中,实践文旅融合,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展陈+研学+旅游”

            2022年12月2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结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可以说是大遗址走向公众考古的全面升级版,那么什么样的大遗址适合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物局就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评定结果总结出了三个特点。

            一是深度展现本体价值,体现出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例如位于河北省的泥河湾遗址群,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是东北亚最早的人类文化遗址,同时也是东亚乃至全世界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它挑战了广为科学界认同的人类“非洲起源说”。目前,依托泥河湾遗址群而建的泥河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了泥河湾研究中心、马圈沟等重点遗址保护展示棚、游客服务中心、科普广场、地球生命轴线等设施,正在建设的还有泥河湾遗址博物馆,这已经成为一个集科研、展示、科普、休闲于一身的文旅综合体。

            二是充分实现社会意义。大遗址是过去人类生产生活的遗留,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则要努力融入当下城乡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多样性、创新性和示范性。例如位于湖北省的屈家岭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史前稻作遗存,展现了长江流域及南方的饭稻羹鱼传统,对于研究我国稻作农业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经对外开放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包括博物馆区、遗址核心区、稻作展示区等多个区域,并且作为湖北省建设“中国农谷”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原了远古稻作农耕的场景,让游客置身其间,仿佛徜徉于5000多年前的生活场景中,这种创新的视角与当地的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有效结合,兼具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

            三是突出发挥各自特色。例如位于河南省的二里头遗址公园。二里头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的关键性遗址。目前二里头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对二里头时期古洛河景观进行模拟复原展示,活化历史场景,使观众能够直观系统地了解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和构成。同时,一方面持续推动二里头考古发掘和夏商周重大课题攻关研究,另一方面建设考古研学示范基地,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考古+研学”公众考古活动,讲好二里头故事,更好地传播文化遗产价值。

            过去,大部分的出土文物都是在博物馆里进行展示,我们看到,考古遗址比综合性博物馆更有现场感和专业性,能够更丰富可感地对考古成果进行展示和阐释,紧扣遗址的文化内涵,利用现代展陈理念和科技手段展现大遗址的内涵层次,搭建一座考古成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向公众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应该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核心。

            中国考古需要走向公众,加强阐释

            考古是跨越古今的时空对话,它是在回答我们这个民族、国家是从哪里来的,又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这一问题。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百年,不断涌现新的发现和理论成果,也不断地回应着民众的关注与期待。

            从三星堆青铜大面具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到由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古墓中发现的汉朝织锦护臂衍生而来的舞剧《五星出东方》 ,再到直播“云”考古,可以看到公众对于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容的热情。这也对中国的考古文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古需要走向公众,加强阐释,通过文物、考古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还原古代社会面貌、人类活动、商业活动、组织管理、宗教思想和公共权力,这是我们认识历史,也探究今日中国的由来的现实意义。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凝结着思想深度、家国情怀和现实关切,也寄托着人们对历史和未来的思考。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载体,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