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公共教育与公共学习

        作者:王春辰2022-05-04 08:46:2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美术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和成果,它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被认识到以及高度肯定。美术馆也伴随着历史的文明进程演化出丰富多彩的功能与文化意义,它的内涵及定位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递进。对美术馆的认识和理解在其兴起与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和修正着。至今,美术馆的社会意义和象征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中,公共教育之于美术馆意味着什么,则又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而发展着、变化着、调整着、丰富着。

          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在一般的理解和实践中,基本上是组织导览、组织儿童美术活动,或者一些讲座。公共教育的项目策划也是围绕着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来开展,这样的公共教育从属于展览,或是针对展出的作品做一些讲给公众听的活动。区别在于有些项目做得更丰富、周期更长。那么,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仅仅限于这些吗?或者说,美术馆发展到今天,公共教育是什么?

          在今天的社会文明进程中,“公共教育”的定义在改变着。过去,它是作为施教者给予别人的一种教导、讲解、告知,有一种以施教者为中心的意味在里面。但是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和高度后,特别是社会进入到公共化、平等化、世界化等阶段时,“教育”不再是一种被动的给予,而是参与和互动。公共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改变,比如,国际上很多美术馆、博物馆把“公共教育部”改为“学习中心”,将它原来的施教功能转换为学习功能,提供和创造自我参与学习的功能。基于此,再来组织、实施“公共教育”项目活动的时候,其主旨就不再是潜意识地“教育”他人。这样,美术馆也转型为不仅仅是展示、研究美术,也成为学习中心、社会活动中心。它关注的话题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审美类或学习美术技巧,同时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气候变化问题等话题。这些内容在过去是作为大学课堂、决策部门或相关机构所涉及或作为主业的,但是在今天社会已经共同化、信息已经共享化,生活、生命、生存诸议题已经相互关联的状况下,美术馆也不再仅仅限于美术、艺术的范畴,而是发展为“无墙的美术馆”“开放的美术馆”“公共化的美术馆”等,所以,美术馆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论坛、工作坊、驻留项目、与所在社区的互动、新型演出、动手实践、研究小组等,它们的内容都不是限于美术知识或画画,而体现了更多交流、讨论、互动的特点。

          自然,美术馆的原有功能,如收藏、艺术研究、藏品展示、策划展览等等,还在继续,但立足点更加丰富或明确,甚至对所有上述事项也赋予了新的内涵。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这个概念保留了“公共”,“教育”转变为“参与”“学习”“研究”等,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单一的机构转向社会、社区共有的平台。因为美术馆具有了这样的公共内涵和社会社区关联,它的发展和日常运行都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更多支持和参与。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世界范围内,美术馆博物馆日益成为社会空间的汇聚地、聚焦点,成为公众寄托情感、表达看法、交流观点、增进了解的地方,而美术馆收藏、展示的艺术作品也被重新理解和解读,艺术的功能也因为“公共学习”的转变而更加丰富和充实,被赋予了当代社会的新的意义。建设与发展今天的美术馆,除了本有的功能外,公共性及其延展出的“公共教育”转型为“公共学习”就不啻为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