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眼千年,走进大运河的亘古图卷

        作者:李亦奕2021-05-09 07:37:34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人物篇

            (2/2)《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山水篇 局部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一朝步入画卷,一眼观尽运河。近日,长135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徐徐展开,虽然只有“运河图卷”一幅作品,但展厅却因这一幅作品而气势恢宏,水韵灵动。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莽莽神州坚强的脊梁,那么,千年运河就是泱泱中华充盈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雅士为之倾倒,吟唱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挥洒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妙墨丹青……如何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流动的文明,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江苏作为大运河起源地和申遗牵头城市所在省份,正致力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在此背景下,《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美术精品创作应“运”而生。

          凝结匠人精神的

          当代“清明上河图”

          长卷创作于2018年10月启动,以江苏书画家为主创成员,邀请大运河沿线8省(市)15位书画家参与。谈及组织艺术家创作的初衷,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就是立足大运河全域,从时间、空间、人文、自然等多个维度,描绘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沿线的新图景、新风貌,把散落分布的文化瑰宝穿成“珍珠项链”,绘制当代“清明上河图”,让千年运河之美跃然纸端。

          “这是一次用脚步丈量运河华章的创作之旅。” 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美协主席周京新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说,领衔创作的著名画家秦剑铭虽年届八旬,却在团队写生之前提前“巡河”,考察成果为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创作的艺术家虽不少画过运河甚至住在运河边,但大家都把采风和写生当作艺术源泉,单独走、分组走,把运河跑了好几遍,在把握运河全线、全貌的基础上,才着手提炼各部分的创作理念、画面布局和笔墨风格。

          在集体创作时,如何把不同个人风格的作品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一种高度的艺术表现语言,也极具考验。“细致的初稿就起了三遍,再到形成中稿,六易其稿。中稿完成后在扬州做了长卷的中期汇报展示,通过这次展示,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专家的、领导的、普通观众的,甚至还搜集到一些生活在大运河沿线普通老百姓的意见,这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启发。”周京新说,中稿的完成标志着最终艺术语言的格局形成了,人物部分主要由安玉民承担,几乎占据长卷的40%,画面人物采用线描加淡彩的形式。山水部分则由秦剑铭、赵晓钟、许坚等画家主笔,吸取了新金陵画派前辈画家表现山河大川的水墨设色方式。创作团队边绘画边修改,遇到困难时就放下画笔,重新考察再创作,就这样数易其稿,最终才绘就了此幅鸿篇巨制。

          《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分为上、下两卷,由名家撰写文字介绍和题记,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样式相互加持,和谐交融。其中上卷为人物篇,以描绘与大运河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人物为主,通过“春秋争霸,吴凿邗沟”“雄才大略,沟通江浙”“汴河畅通,繁荣京华”“一统天下,南北交融”四个篇章,着重表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发展、西进、通航等历史进程。下卷为山水篇,以描绘大运河两岸的山川新貌为主。通过“北国瑞雪”“中原秋色”“江淮绿野”“吴越花雨”四个篇章,表现中国大运河沿线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风貌、新气象。

          历史图卷中的

          人民视角、人民情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隋炀帝驾舟南巡,让人隐约瞧见历史面纱下盛极一时的大运河模样。然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便带领手下完成了历史上开挖大运河的“第一锹”。隋朝两任帝王截弯取直、开凿漕运,形成以洛阳为中心、北京和杭州为终点的南北大运河。唐宋时期,运河两岸商贾繁荣,河上舟楫不断,岸边人声鼎沸,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元代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大运河完成了从北向南的基本走势,绕道洛阳的大运河被取直,新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奠定了现代大运河的雏形。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卷又该如何呈现?答案是四幅画面、5000多个人物。除了历史上开凿大运河的英雄人物外,那些开河的技术人员和普通的劳工役夫也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我所追求的,是每个人物的神态都是各不相同的,因为在我的构思中,他们都是真实的人,生活在不同朝代……”在创作人物时,安玉民用现代的笔法,将人群的磅礴,描绘得如临其境。在人物神情上,着重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坚毅辛劳,以及在劳作中迸发出的力量感。

          四幅画面,有着怎样的先后顺序?安玉民介绍,最先画的是吴王夫差,这是运河的源头。第二幅画的是忽必烈,因为自己祖籍是内蒙古,所以对于马上民族的描绘,最是得心应手。随后再画的,则是隋炀帝杨广。而表现宋代生活场景的画面,因为人物最多,难度最大,放在了最后。而他也在画面中“设计”了很多人物故事。“不能只是人物的堆砌,我希望他们之间是有故事的,哪怕是眼神,都要有所交流。”

          此外,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穿着什么衣服,拿着什么工具,处于什么场景,都颇有讲究。无论是春秋的衣冠、隋朝的柳树,还是宋代的扇子、元代的船只,所有的细节,都是经过艺术家的不断考证、不断调整。最终呈现出四幅运河历史篇章,接连起来,就是一条流动的运河,一段生动的历史。

          山河新貌中的

          美学和人文意识

          山水篇一眼望去,色调分明,由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冬雪世界的北京写来,到冀鲁大地的“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再到江淮平原的“沉舟侧畔千帆过”“春风又绿江南岸”,终达吴越花雨的“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由浅入深的色彩将这条河流的空间标识勾画得富有层次感和地缘特色,从皑皑白雪的红妆素裹,到渐次微黄的湖光秋色,再到绿满春山的葱茏美景,最终织出的是浓淡相宜、参差错落的江南入海口的多彩画面,使其色调在最佳饱和度的高潮呈现中戛然而止,给人留下绵长隽永的美学回味。

          显然,山水篇尽显了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尤其是大运河沿岸巍峨高耸的建筑群也尽收眼底,突出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巨变。文学家、南京大学教授丁帆在序言中写道:半个世纪前江苏的“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人于1960年创造了“山河新貌”人文意识的介入方法,对传统的山水画提出了挑战,显然,这种画风是有利有弊的,但是,体现时代风貌应该是现代山水画家不可推卸的人文意识,关键就是如何掌握这个度,多一分,就失却了山水画的意境;少一分,则难以展示时代的特征。好在《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的作者们在掌握这个度的时候都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们优雅地穿行在这条审美的历史河流之中。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用“亦古亦新,亦史亦照,亦工亦写,亦文亦书”来概括史诗图卷的艺术成就,“作品既有大运河古代部分的还原想象,也有现代全貌的充分展现;既表现了古人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大运河的时代价值;既借鉴了历代山水画大家的风格特点,又在笔墨语言中把中国山水画特质与南方的地貌紧密结合,改变了一些惯常画山水画的套路;既有字字珠玑的序跋文字、高古清雅的诗书画文,又有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当代意义。能够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远远超出了一件作品的单体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展与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交相呼应,一古一今,两个运河展,无不彰显出运河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希望观众走进展厅可以一眼千年,神游千里,在纵览运河风光的同时,全景式领略运河的人文魅力,进而理解运河、爱上运河,真正融入千年运河的血脉和胸怀中。

          据悉,《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将于今年7月入藏紧邻古运河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并常年展示。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