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独特风格反映大众情感——访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

        作者:李百灵2018-03-05 09:14:46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盛世飞歌(雕塑) 许鸿飞

            (2/2)雀跃的童年——我的小伙伴们(雕塑) 陆增康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越秀山公园的《五羊石像》、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纪念像》、烈士陵园的《广州起义纪念碑》……这些广州市民耳熟能详的城市雕塑作品都出自广州雕塑院之手。广州雕塑院的前身广州人民美术社雕塑组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雕塑专业机构之一。60多年来,广州雕塑院与广州乃至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以不同的文化姿态呈现自己独特的面貌,产生了一批在新中国雕塑史中能占有一席之位的雕塑家,成为南派雕塑的砥柱力量和岭南美术发展的重要篇章。值此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介绍广州雕塑院的发展情况并畅想未来。

          美术文化周刊:刚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广州雕塑院雕塑精品展”展示出了广州雕塑院的实力。请您介绍一下目前该院的发展情况。

          许鸿飞:正如你所说,广州雕塑院拥有悠久的历史,建院以来,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创作了留下深刻时代烙印的作品。2015年,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广州雕塑院迁入位于广州大学城的新址。新院址为雕塑家们提供了齐全的创作条件、充足的创作空间,也为雕塑院更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我院发展方向分为雕塑精品创作、具有影响力和学术深度的艺术推广以及市场拓展,近几年这几方面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在个人艺术创作上,我们鼓励雕塑家们提升自身的学术、艺术水平。院内会配合国内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全员开展主题创作,产生了大批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佳作。近年在全国美展、全军美展、中国艺术节、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等展览中都有多件作品入选。此外,每年院内都会举办面向公众的雕塑展览,比如刚刚结束的“广州雕塑院雕塑精品展”,一次性集中展示了院内雕塑家的逾百件架上作品,展览效果、学术水平都受到外界的肯定,所以展览是最好的成果检验方式。

          在城市雕塑创作方面,雕塑院一直以城市公共景观美化为己任。除了广州城市标志《五羊石像》、中山纪念堂的《孙中山纪念像》、南京的《雨花台烈士纪念像》、海南三亚的《鹿回头》等足以载入中国艺术史册的经典作品,近年我院配合政府的发展规划,先后创作了位于广州沙面、上下九的“荔湾风情雕塑”“广州民间金融街雕塑”“广州北部山区扶贫开发纪念雕塑项目”等等,以及去年完成的广州市大型规划项目“100个文化广场”雕塑项目,为广州市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我们的贡献。

          美术文化周刊:雕塑院是如何评价院内艺术家的工作成绩的?雕塑院与画院在培养雕塑家和评价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方面,有何不同?如何促进成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许鸿飞:雕塑院也有采风、写生、展览等活动。雕塑院和画院最大的不同在于,雕塑院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进行体制改革,虽然有隶属关系,但没有政府拨款,完全依靠市场生存。也就是说,当时院里的雕塑家是没有工资收入的。但是,这也锻炼了他们——我们的很多雕塑家有自己的工作室,也参与了社会上很多的城市雕塑工程,再投入去创作,因为雕塑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没有经济支持,是没法做的,这是画家和雕塑家的最大不同。雕塑院给大家提供了专业的创作环境和有影响力的推广平台,促进艺术家们潜心创作精品。作品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也是检验艺术家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而评价权在观众手上。

          基于雕塑院的发展定位,以及城雕作为公共艺术所决定的功能性,雕塑院会更鼓励艺术家们走向市场,以市场的接受度来检验作品。因此在艺术家的培养上,一方面我们会借助政府层面提供的资源,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栽培优秀人才;另一方面,由院里组织市场化活动,开拓市场化道路,为更多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这也是我们的培养方式。艺术家对新鲜文化元素的吸收和交流都是促进创作的关键。不同地区间的艺术交流活动,往往能促进不同风格艺术的融合,也能刺激新的灵感诞生。近年雕塑院组织举办了不少已具有地域品牌效应的雕塑展览,如“穗、港、澳、台四地雕塑交流展”“南北雕塑联展”等,今年更将配合广州市政府与法兰克福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的纪念活动,组织前往法兰克福举办国际雕塑展览。一系列的展览除了搭建艺术展示平台外,相信也会促进雕塑家们创作出更多艺术精品。

          美术文化周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逐步提升,不少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有些城市还有了雕塑公园。城市雕塑在不断普及的同时,也因为其艺术性饱受议论。多年来,广州雕塑院承接了很多城市雕塑工程,不少雕塑成为标志性建筑。在您看来,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城市雕塑的好与不好?

          许鸿飞:现在有很多城市的雕塑是工程,就像一道命题作文,通过招投标找人来做,这种严格来说不一定是艺术品。现在我们的城市不缺城市雕塑,缺的是有特色有艺术性的雕塑。城市雕塑应该包含两种特性,城市空间的设定促使它必须具有公共性,而雕塑本质决定了它不能缺失艺术性。如果作品空有造型而无内涵,则空泛而无可读性;如果一味讲精神,又不免流于说教。因此,一件好的城市雕塑,应该具有观赏性,起到美化城市的功能,也应该能映照出一座城市的精神内涵、文化品位、时代特色和百姓的生活方式及精神价值取向。城市雕塑的好坏,不在于一家之言,它需要经历时间的淬炼,由公众决定是否能被接受和喜爱。在这方面,公众对于公共艺术的审美往往是非常直观且准确的。

          美术文化周刊:城市雕塑和普通雕塑艺术品在创作的理念和手法上有何不同?作为雕塑艺术家,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表现时代?

          许鸿飞:架上雕塑发展到当代,更趋向于内在精神世界的探求,表达上往往更偏向于含蓄,一般观众也许会难以理解;城雕作品的公共性则要求它更直观、更具体地表意。当然,我认为最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两者能完美结合的,哪怕直接将架上雕塑放大也能体现出公共性的,才是真正成为人民所接受的艺术。雕塑家本身就是活在时代当中,只要用心关注、积极为人民书写情感,作品自然会具有时代性。

          美术文化周刊:我国的雕塑艺术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以前。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雕塑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国际上不同文化的影响,现代雕塑的材料和语言也更加丰富。也因此,对于雕塑艺术的批评也更为复杂和困难。您如何看待这一转变?

          许鸿飞:语言和材料是雕塑的基本要素,可以被归于“技术”层面。现在很多雕塑家的技术很好,但是光有技术还不行,要有观念和思想,并能用技术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的雕塑家。如果只有技术没有创造性,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只能成为匠人。技术可以继承,艺术不能只是继承。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太缺乏有独创性、有典型艺术风格和辨识度的艺术家。尤其是进入到当代,确实有更多的思潮涌入,从材质到观念再到手法,都面临冲击。但我认为,艺术家在吸收新的元素、利用新的材料进行探索之余,并不需要为一时的艺术风向而刻意改变自己的风格和理念。毕竟艺术风格的形成并非朝夕之间,对艺术的探索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才能最终绽放出自身的个性和光华。

          美术文化周刊:现在无论是雕塑还是公共艺术都特别注重与公众的互动,这对于雕塑创作,尤其是雕塑院的艺术创作提出了哪些要求?

          许鸿飞:正如我刚才提出的,最好的雕塑作品应该是兼具艺术性和公共性的。公共艺术走到当代,对于以城市公共景观美化为自身使命的雕塑院而言,对其艺术的实践上确实有了新的要求。以往纪念碑式的城雕创作追求表现崇高感,却无形中隔绝了观众与作品的情感互联。我的作品比较幽默、快乐,来源于生活,让人们愿意停留下来,这是世界性的情感,雕塑也是世界性的语言。如今,公共艺术要求更多地展现人文关怀,为人民而艺术,要重构起雕塑与观众的情感共鸣,需要雕塑家更关注百姓的生活现状,将市民的情感价值取向投注到作品中,让公共艺术以平视、无阻隔的方式出现在群众生活中,与人民同呼吸。这都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美术文化周刊:您的个人作品展已经在世界上10多个国家的28个城市举办了28次巡展。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许鸿飞:在国外,长期浓厚的艺术熏陶让观众对雕塑的欣赏眼光更为挑剔;而我的巡展往往选择在重要城市的地标广场展出,户外展出让观众的情感表达更直接奔放。28站巡展将雕塑投放到陌生的文化语境下,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观众前展示,且都能够被接受,是一场探险和挑战。它要求作品不仅反映中国当代精神,更需要体现对人类共通的情感关怀,让观众产生思想共鸣。展览的进程也让我对受众的观察更具体和深入,我会将他们的情感体验重新反馈到艺术创作中。这是一个有趣的不断促进的过程,我十分享受其中。所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在巡展中不断迸发灵感,吸收新的创作元素,产生新的作品。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邮箱:fuwu@meishujia.cn
          Q Q:529512899
          电话:
          邮箱:fuwu@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0(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7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