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琦作为“珠山八友”的核心人物,被称作“西法头子”。王琦的技法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局限,他建立的月圆会构建了新型艺术共同体,其创作理念和艺术实践推动了近代景德镇瓷画从工艺装饰向独立画种的转型,也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艺术本体创新、艺术生态建构、思想传播三个角度,揭示其融合中西技法、重构瓷画艺术生产机制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王琦;瓷画艺术
艺术本体的创新突破
王琦的创新体现于技法融合与观念突破两方面。在笔墨语言层面,他创造性地将黄慎以书入画的写意精神与西方造型理念结合,形成独特的线面交响技法。以《秋山赏月图》为例,画中人物衣纹的顿挫笔触既延续传统铁线描的韵律美,又通过墨色浓淡变化强化立体感。这种创新被孔六庆称为瓷板画艺术的书写性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王琦在《麻姑献寿图》中尝试将传统皴法融入人物画背景,丰富了瓷画的空间表现。
在色彩运用方面,王琦落地粉彩技法的工艺创新更具开创性。该技法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工艺。第一层以玻璃白打底增强釉面覆盖力,第二层以水料点染形成渐变基底,第三层施透明釉高温烧制。这种工艺突破使作品的色彩兼具粉彩的浓艳与水墨的通透。其作品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奖,标志着新粉彩技法获得国际认可。这种技法融合的典范也可见于《西厢记》系列瓷板画。他以明暗对比增强人物立体感,同时融入传统面相学的审美特质,将西洋绘画的解剖结构与传统线描的韵律感有机统一。他在《贵妃醉酒》中尝试将水彩画的罩染技法与传统分水工艺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晕染效果。王琦的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本质上是艺术语言的现代性转化。
艺术生态的建构实践
王琦的创新推动了景德镇艺术生态的变革。他创办的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完善了艺术家的集体创作机制。该社通过制定瓷画创作规范,鼓励成员在传统题材中融入现代审美。该社生产的瓷板画通过分工协作实现了单体创作难以达成的表现力。据统计,该社鼎盛时期年创作量达1200余件,其中70%为成套定制作品。王琦1928年创立的月圆会在业界更具创新性。该组织实行“三会一展”的运行机制:每月十五雅集评画(月会)、年终作品巡展(年会)、技艺交流研讨会(研究会),并设立作品流通市场(展销会)。这种机制既保持了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又通过订单共享提升了作品的市场竞争力。该组织鼎盛时期年创作量占景德镇瓷板画市场份额的37%,带动周边作坊就业超千人。王琦还首创技工、画师、导师的三级人才培养体系,其弟子魏墉生、汪小亭均成为景德镇瓷画中坚力量。
王琦在《静观落花图》的创作中,要求学生先观察梅花生长周期再进行艺术提炼,这种包含观察、写生、创作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近代陶瓷教育从师徒制向学院制过渡的桥梁。其教学所用的“釉上彩分水十四法”至今仍是工艺教学的核心内容。
艺术思想的传播影响
王琦通过多元渠道推动了自身艺术思想传播,形成了跨时空的影响。其作品参与国际展览,配合文献记载与口碑传播,确立了景德镇瓷画的国际地位。王琦的创作理念已成为后人研究近代工艺美术现代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将其列为重要研究个案,彰显其历史价值。在学术研究方面,其艺术理念通过“师造化”的教学体系代际传承。至今景德镇陶瓷大学仍保留类似的教学方法,每年培养相关专业学生众多。王琦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文化符号的建构层面。“西法头子”这一称呼不仅表现了他的绘画语言特色,还包含中西文化对话的视觉符号,代表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方艺术应对西方现代性挑战的策略。
当代启示
王琦的实践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启示。在技法层面,“西法头子”所体现的跨文化融合路径验证了传统工艺创新的兼容并蓄。这种技法创新为当代艺术家带来了启示:艺术家在借鉴数字技术、新材料等现代手段时,需保持文化基因的辨识度,避免陷入技术至上主义的误区。在生态建构层面,月圆会的团队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展现了艺术共同体构建的可行性。其订单共享机制与分级培养体系,为当下艺术园区同质化竞争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即艺术家通过建立差异化的协作,可以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重提升。尤为重要的是,王琦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也揭示出传统工艺转型的本质规律:创新必须根植于工艺本体语言的研究,而非表面形式的拼贴。当前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正需要这种既尊重工艺本质又敢于重构生态的实践智慧。正如孔六庆所言,王琦的艺术探索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开辟出新路,其经验对推动非遗活态传承、构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海云.论绘瓷艺坛上的“珠山八友”[J].中国陶瓷,1984(01):27-31.
[2]李文跃.景德镇粉彩瓷[M].南昌: 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
[3]徐锦范,陈兵.中国晚清浅绛彩瓷器[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系南昌师范学院副教授)